标签:
刘称莲 |
分类: 教育视点 |
中国有个成语是“望子成龙”,讲的是做父母的在孩子的教育上倾尽心血,对孩子的未来有非常高的期待——这似乎无可厚非。
然而,爸爸妈妈们是不是常常疑惑:
为什么我们的付出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为什么无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教导、陪伴,孩子似乎总是不听话、总是不爱学习?
为什么我们做父母的愁白了头发,孩子还是那样让人失望、让人焦虑、不安?
我们焦头烂额地找答案,殊不知,正是这种“过度呵护”的教养方式,束缚了孩子的手脚,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正是这种“过度期待”的教养心态,抽走了孩子的自由与生命力。
这场来自前斯坦福新生学院院长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的精彩的TED演讲,指出了问题的核心。
演讲内容整理+我的思考:
一、孩子的问题,往往源于父母的教养方式
我们常常把目光投向孩子,却很少回头看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最优秀的“少数人”。
因此,我们用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填满了孩子的日程表。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当孩子的童年变成了一系列要打钩完成的事务清单,孩子活泼、自由的天性何处安放?
我们抱怨孩子拒绝和自己交流,甚至封闭、反抗,变得暴躁反常。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当孩子回到家里,我们却总是凑上前去询问他们的作业和成绩、督促他们学习,是否堵住了跟孩子沟通的渠道、打消了他们表达的欲望?
我们无奈孩子没有自己的理想、没有学习动力、没有对生活的激情。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只是习惯并继承了我们关于“优秀”的渴望和焦虑;从来没有过机会和空间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又怎么会凭空产生强大的理想和信念?
因此,孩子身上的“问题“往往只是现象,其背后是爸爸妈妈的养育方式的亟待调整之处。
二、我们的焦虑来自哪里?
上文提到的所有“过度呵护”其实都是源于焦虑——而我们在子女教育中这股巨大的焦虑,究竟来自哪里?
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和要求——我们渴望拥有“完美”孩子,一个懂事听话、成绩优异、多才多艺、能考上最好的大学、找到最好的工作的孩子。
可是,请停下来问一问自己:
如果孩子不能考进凤毛麟角的那几所最好的大学,他们的一生幸福、全部未来就毁于一旦了吗?
在对孩子的要求中,有多少是出于为孩子幸福快乐的考虑,又有多少是我们父母希望用孩子的优秀,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我们关于“成功”的定义不应该过于狭窄,不应局限于成绩、升学甚至未来的职业薪水。正是这些衡量标准加剧着为人父母的焦虑,也无形中损害着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当孩子伸出手不停地试图达到父母无线高的要求和期待的时候,当孩子马不停蹄地为着爸爸妈妈的“理想”奔忙的时候,当他们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成为父母心中的“完美小孩”时,他们心中的火焰燃尽了——他们承接了父母的焦虑,变成了焦虑的小孩。
他们中的有些人或许做到了,成为了父母的骄傲,实现了社会所认可的“成功”;但他们却很难找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因为内心因焦虑而生的的沟壑,总需要更多的成就来填平。
三、好的教养方式是什么?
真正的教育应该树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这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
要建立自我效能感,一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想要的成果,从而感受到自身的掌控力,逐渐树立起心理能量。
为此,孩子必须要自己思考、计划、合作、实施、尝试,甚至体验失败。
而在“过度呵护”的教养方式之下,我们仿佛在对孩子说“你的一切成功都离不开爸爸妈妈的付出”。因此,正是父母的过度关注、干预甚至代替,剥夺了孩子失去了建立自我效能感的机会。
那么父母该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孩子的成长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思考一下:我们养育孩子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是孩子能上那些好大学、有个漂亮的简历、有一个高薪的工作?
还是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有积极的习惯、能力、和健康的身心,从而能够在任何一个平台实现成功的?
其实,在孩子成长中,父母最应该给孩子提供的是:无条件的爱,和体验生活的机会(家务)。
童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教会孩子去爱——爱与连接的能力是人生幸福的核心。
如果孩子不会“爱自己”,就无法好好爱他人;如果我们作为父母不能给孩子提供无条件的爱,那么孩子就无法“爱自己”。
要怎么提供无条件的爱呢?
今天,在孩子回到家的时候,不要再关心成绩,不要再关心作业,不要再关心学习;用爱和关切的眼神看着你的孩子,问问他们,今天过得好不好?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不开心的事儿?
把孩子当做一个完整的“人”来爱,欣赏他们的优点,接纳他们的缺点。让孩子知道,我们对他们的爱,不与他们“优秀”与否挂钩。
当我们真正做到爱孩子,就会发现放下那些焦虑和偏见是如此虚无——事实上,就算我们的孩子无法进到那些顶尖的大学,也不是世界末日。
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可以在自己的理想驱使下,在任何一所大学里挥洒汗水、奋勇拼搏,实现自己内心的渴望。

“我们的孩子不是盆栽。他们是无名的野花。
父母的职责就是给他们提供成长的环境,通过家务和爱让他们变得强大。
爱他们,他们才懂得如何爱别人,才懂得如何接受爱。
我们的工作不是把他们变成我想要的样子,而是支持他们,做辉煌的自己。”
——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