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绿地——大熊猫人工育幼的一线曙光

(2007-07-19 06:59:37)
标签:

大熊猫育幼

大熊猫

卧龙

张贵权

分类: 卧龙大熊猫的故事
  绿地——大熊猫人工育幼的一线曙光
卧龙饲养场主任张贵权1991年是绿地科研小组的最年轻的成员,当时他刚从东北林业大学分配到卧龙。没有亲自经历我们无法评论将一个2两多的熊猫幼仔抚育成几十公斤的熊猫娃娃需要怎样的耐心细致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绿地——大熊猫人工育幼的一线曙光
      绿地的同胞姐姐在妈妈冬冬的怀抱中顺利成长,现在拥有三个儿女,并且已经做了外祖母了,她的女儿华美连续三年生育了
 

       有博友说,希望听到更多的大熊猫故事,我非常乐意听从网友的意见。采访中我有意识地采访了大量的大熊猫的细节,我就是想知道一个一个大熊猫的个体怎样的成长,一个一个大熊猫的家族怎样的壮大……在了解一个一个大熊猫中我等于在了解卧龙大熊猫种群的发展史——大熊猫人工繁殖的历史简直象传奇故事一样跌宕起伏,成功真的是来之不易!

   最近几篇都是讲人工育幼的,今天的博文绿地——大熊猫人工育幼的一线曙光发的是最后一篇,我马上外出,等我回来,我会给大家继续讲大熊猫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绿地——大熊猫人工育幼的一线曙光

 

  人工育幼是大熊猫人工繁殖三大难关中最后攻克的一道难关,最艰难——人工育幼在所有的人工饲养的动物中都是一个“尖端科学”,而大熊猫的人工育幼更是“尖端之最”。

   1963年,大熊猫漫长进化史中第一只在人类参与下得以诞生的大熊猫在北京动物园出世。从1963年—1977年的时光中北京动物园降世了16个大熊猫的新生命,幸运的存活了7只。我们说这7个生命的存活是幸运的,因为更多的生命夭折在襁褓之中——例如上海动物园这段时间总共降生15只新生命,无一例外夭折。当时在人工圈养中生活的大熊猫大部分不能参与繁殖,而好不容易交配怀孕产仔的熊猫母亲最常见的是空欢喜一场——幼仔的成活率仅为21.9%。1978年以后面对圈养大熊猫的雄兽相继都失去交配能力的严峻事实,科技工作者开始了对大熊猫的人工繁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78年,北京动物园大熊猫人工授精获得了世界第一次的成功。从此,大熊猫的人工授精技术越来越完善,大熊猫的产仔数量越来越多,但是此刻的大熊猫的幼仔成活率仍然是不高,只有47.9%,

   圈养的环境中人工哺育过许多种类的野生兽类,北京动物园先后人工哺育过被母亲遗弃没有条件吃上母乳的北极熊、猩猩、近十种哺乳动物的幼仔。1979年――1986年北京动物园共繁殖53只棕熊幼仔,存活48只,占90.65,而且产后的管理方法并不复杂。而大熊猫的存活率仅仅38.7%——124只幼仔存活半岁以上的仅仅48只,而半岁以上能够活到成年进入繁殖的熊猫几乎是微乎其微。所以长期以来圈养大熊猫的人工种群其实是靠野外大熊猫来维持的……

二、 大熊猫人工育幼的瓶颈

  熊科动物(包括世界上现存的7种熊和1种大熊猫),都产幼小的仔——不仅体重轻,而且发育程度低下。在所有真兽亚纲中熊科动物出生幼子的体重与其母亲体重的比例是最低的——黑熊的出生幼仔是母亲的1/200—1/300。 而大熊猫的这一比例则是现存熊科动物中最低的,出生幼子与其母亲体重之比是933/1。在胎盘动物中大熊猫幼仔重量与母体重量之比是最小的。

   大熊猫的幼仔不仅是体重轻,身体小,发育也不健全,实际上还只是一个相当于人类四个月的胎儿:它的大脑表面还没有出现沟回的结构,淋巴免疫系统也没有见到白细胞,肾小球也还没有被包氏囊包围……

  长期以来圈养大熊猫幼仔的成活率非常之低,仅仅为38。7%,死亡率高达61.3%。初产的熊猫妈妈缺乏经验误伤自己的幼仔,有的缺乏母性遗弃幼仔;假如一只熊猫生下一对双胞胎,它最多的是抚育一只,遗弃一只——它也许知道同时养活两只幼仔太难了,与其不如两只幼仔因为照顾不周夭折,不如保证存活一只。76只死亡的幼仔有百分之90是被其母亲遗弃或者因为妈妈产后意外压死……直到90年代,大熊猫幼仔成活率(活到半岁)仅仅为43%。而人工育幼成活大熊猫幼仔一个没有。

   假如人类能将那些熊猫妈妈无力抚育的幼仔成功育活,就能够大大提高圈养大熊猫的繁殖率,扩大圈养大熊猫的种群。 

  1991年卧龙大熊猫繁殖中心与北京动物园一起对大熊猫的人工育幼进行了一次长达半年的尝试。绿地在世界上存活了159天,当时创下大熊猫人工育幼成活时间最长的记录。它给大熊猫人工育幼漫漫黑暗中的带来一线光明的曙光,给大熊猫人工育幼带来了希望和转机!

绿地—— 生死线上挣扎

   1991年9月7日,卧龙大熊猫繁殖中心的一只名叫冬冬雌性大熊猫产下一对双胞胎——一男一女。冬冬是第一次产仔,并没有哺育经验。当第一只幼仔出生它立刻紧紧地抱在怀里,而对接踵而至的第二个幼仔不管不顾,任其在地上爬动尖叫。这个只有19厘米长的小生命在出生后的一分钟里爬动了两米远,呼叫着母亲。但是它的母亲不断地挪动身子避开这个哇哇大叫的小生命,幸运的是137克大的小生命居然一次次躲过了母亲庞大的身体的踩压。5分钟后监视的科研人员收养了这个“弃子”,它的名字叫绿地,它的同胞的姐姐叫白云。

  刚出生的大熊猫的幼仔虽然非常小,但是出生后生长的非常快,因为大熊猫妈妈的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免疫力。

   但是绿地却没有吃上妈妈的奶。一群男人面对着这个叫嚷不休的小玩意儿焦急万分,人们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饲喂用具,用什么代乳品、怎么给它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襁褓……没有吃到母乳的大熊猫幼仔对疾病的免疫力非常差,容易感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以往人工抚育的大熊猫幼仔大多是夭折于疾病。70年代北京动物园最早尝试大熊猫人工育幼曾经用牛奶饲喂、将刚出生的大熊猫幼仔揣在怀里,用人的胸膛和体温为它营造相当于母亲的胸怀,幼仔大都十几个小时后死亡,只有一只存活了48个小时;1980年北京动物园将大熊猫的幼仔置于育婴箱中,5天后幼仔患出血性肺炎继发胸膜炎和皮外伤脓疱死亡;81年将幼仔放在保持在22度的室内用棉布遮盖,但是56小时后幼仔患肺炎和出血性肠炎不救而亡……从70年代人们开始大熊猫人工育幼以来所有的幼仔存活不到三天。课题小组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失败的教训给他们划定一道又一道的警戒线——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他们要做的就是摸索出、制定出应该怎样的规则。

    他们把绿地置放在保温的育婴箱里,日日夜夜一刻不停地观察、记录,对绿地出现的种种情况作出判断、对策。一个发育不全缺乏免疫力大熊猫的幼仔没有母亲的乳汁和呵护生存太难了——没有吃上母乳的绿地在出生的前半个月不断地闹病,挣扎在生死线上。抚育绿地的科研小组的工作也是太难太难了——他们想尽办法一次次地将绿地从疾病死神的手中夺回。

   绿地出生一个小时以后开始出现觅乳行为,它慢慢地在棉垫子上爬动,大声地叫嚷着表达自己的意愿——跟它弱小的身体十分不相称它的叫声异常的响亮和坚决。它用吻端探索着这个陌生的世界,叼起棉垫子的一角用力地允吸——这对一个刚刚出生的小生命来说无异于是一项重体力劳动。几分钟后它停下来休息,一个多小时后又叼起棉垫允吸……

   出生三小时后它吃上了人类为它配制的乳汁——仅仅吃了0.25毫升。头72个小时里它几乎没有睡眠,在育婴箱里不停地爬动,不停地吠叫,第二天在吠叫中进食时呛了奶——奶汁呛入了气管中,顿时精神萎靡,奄奄一息……给它注射了抗菌素。后来人们为了绿地减少消耗,不要爬动不要叫唤,试了很多办法,最后大家轮换着把它捧在手心里,不松不紧,像在妈妈的胸前一样温暖……霸道、任性的绿地才停止了吠叫。

   第四天给它称了体重,三天之内它的体重下降到了93克,只是第三天一天就下降了23克。绿地的身体更加的瘦小,叫声减弱,红润的皮肤变得干巴巴的……它不睡眠,又吃不了东西,大量地消耗在母亲腹中获得的养分……要尽快地给它补充能量,并且绝对不能让它再次呛奶。焦急的课题组成员十二万分地小心给它喂奶——因为刚出生的大熊猫幼仔胃容量非常的小,滴入的乳汁快一点多一点就会吸入鼻腔和肺部引起呛奶和肺炎。小绿地精神有所恢复,一次吃奶增加到4毫升,能够睡眠……第8日它一次能够允吸48毫升的乳汁。但是第9日早晨8点它在叫嚷中允吸乳汁时候呛奶,6小时后瘫软如泥,不叫也不爬动,时而抽搐——一次竟然有8分钟;十小时里滴水未进……夜里23点人们用滴管向它口腔滴奶,一个小时才喂进去0.4毫升的乳汁。人们按吸入性肺炎给它用药,间断地给它输氧,维持它的生命,等待奇迹,等待药物发生作用!

药物、还有绿地顽强的生命力起了作用,第10日它的精神好一些,但是已经是严重脱水,用皮下注射补充了葡糖糖水,饲喂了葡萄糖与乳汁的混合物。以后的5天里绿地的肺炎缓慢但是天天在恢复,乳汁的日饲量一点点增加,到16日一天吃奶32毫升,体重也恢复到出生时的重量:132.5克。绿地闯过了生命又一道关口。17日以后体重开始呈正增长。

    能不能吃上母亲的初乳是熊猫幼仔生命的第一道关口。熊猫妈妈的初乳——指雌性大熊猫产后1—4天内所分泌的乳汁,颜色微微的发绿,含有对熊猫幼仔成活非常关键的免疫因子和营养成分,目前还没有找到大熊猫初乳的替代品。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成分主要是免疫球蛋白,它能让初生的幼仔获得免疫抗体。另外维生素A、钙、磷、镁、铁、铜、及各种元素的含量都比常乳高出数倍。没有吃到母乳的大熊猫幼仔对疾病的免疫力非常差,容易感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人工育幼没有吃过初乳只吃代母乳和人工乳的幼仔不仅容易在襁褓中夭折,即使成活日后也是体弱多病,成为体格弱小的“僵猫”不等进入繁殖亚成体时即死亡。

   直到今天保证大熊猫的幼仔允吸到母乳,依然是大熊猫幼仔存活的关键之关键。出生的头7天初乳是保证大熊猫幼仔成活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即使是只吃到少量的母亲初乳和常乳的大熊猫幼仔也能够正常的成活、发育;

    从98年开始每年想方设法获得大熊猫母亲的初乳和常乳成为卧龙大熊猫科研中心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大熊猫的妈妈有着强烈的护仔的本能,要跟它面对面地挤乳并不容易,要保证幼仔、母亲和工作人员三者的安全,需要长时间地做大量的人工驯化的工作——培养大熊猫与人的“友谊”。无论是获得母乳,做各种医疗检查、人工辅助育幼时与母亲交换幼仔都需要与大熊猫密切地接触。只有极少数的不太温顺、又不自己带子的大熊猫采取轻度麻醉后人工挤奶。带子的母亲要短时间、少量的挤奶;生产后其仔死亡的雌性大熊猫用涂了母亲尿液和分泌物的幼仔模型供它搂抱,舔舐以刺激它的乳腺分泌,以获得更多的乳汁。生产后不会带仔的雌性大熊猫使用外源催乳激素刺激乳腺分泌,坚持人工获取熊猫妈妈的乳汁,以充分地利用资源。

下一篇:

http://blog.sina.com.cn/u/491fe51001000bqu

相关文章:

21#熊猫妈妈和女儿熊猫公主的故事

公主和欢欢

熊猫妈妈复杂的抚幼行为

http://blog.sina.com.cn/u/491fe51001000bq0

 http://blog.sina.com.cn/u/491fe51001000bpt

大熊猫生命之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