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社会评论系列 地震之后,“救命”也要“救心”
今天下午,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7.8级的强烈地震,尽管地震造成的破坏目前还无法准确评估,但是由于本次地震的强度已经和当年唐山大地震相当,巨大的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在所难免。
灾难当头,“救命”当然是首当其冲的头等任务,但是根据历次灾难事故的经验教训,另一项抢救工作也同样迫在眉睫——那就是“救心”。
地震这样的强破坏性事件发生后,许多人会出现所谓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是一种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发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应激综合症。PTSD可产生意识、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和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损害;同时,它还会导致神经系统生化、生理及影像学指标的改变。比如,一对在唐山7.28大地震中失去两儿一女的夫妻在震后一周内不停地寻找他们的孩子,完全否认他们已经离开人世的事实,同时出现幻觉、幻听的症状,经常看到他们的孩子朝他们走来。即使几年后他们又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每到7月28日,他们都要大“病”一场。
还有些人、比如那些在废墟中被人发现并成功搭救的人,之后再暴露在类似的环境里(比如黑屋子),就会诱发当时的痛苦体验并表现出极度恐惧;更多的人会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睡眠障碍等诸多身心问题。
对于这样强烈的心理危机,我们普通的读者、网友朋友也并非完全无能为力。首先,我们要尽可能向灾区人民表示我们的关心。灾情发生后,灾区人民最迫切、最普遍的愿望是尽快和外界取得联系,受灾人群往往有一种“孤独感”、“失落感”、“被抛弃感”。关心、各种形式的关心是消除这些负面情绪的最好方法。
第二件我们能做的事情是帮助他们进行情绪上的宣泄。由于我们中国人在情绪表现上依然比较压抑、委婉,我们也常劝人“别哭、别哭”。恰恰相反,在灾难发生后,如何让受灾群众把他们的负面情绪有效地得以宣泄至关重要。有效的措施首先应该让他们把悲伤、痛苦、甚至是攻击情绪发泄出来,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绝对不是软弱、不坚强的表现。这时,无言的陪伴、无声的倾听、无限的关怀、无条件的接纳都是我们每一个人能做的、非常有效、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
当然,最好是有来自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的心理干预,使那些PTSD高危人群能够得到直接的、一对一的心理救助。近几年来,随着环境、气候等的变化,我国出现各种灾难性事件的概率呈上升的趋势。尽管最近几十年我国的心理干预事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鉴于此,我呼吁在心理干预工作方面我们还应加大力度,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最后,我祝愿灾区人民平平安安、早日重返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