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什么让我如此冷漠(中)?
中国居民惊讶地发现这乞丐竟然与那对美国人有关,也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美国人会让这样的人进家门。中国居民将这件事反映到居委会,请他们出面要求美国人不要再让这个乞丐进来。对这样的要求,美国夫妇大吃一惊,他们辩解说,第一,凭什么说穷人就一定是坏人?第二,我的家我让谁进来那是我的自由。
中国居民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们把这件事又告到了派出所,让警察出面对美国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这场中美之争最后以中国人全面获胜而告终。Matt和Ella迫于邻居的强大压力,为那个乞丐装上假肢,给他另租了一套小房子让他搬出了他们自己的住处。
Matt解释说,我们居住在中国就应该尊重这里的文化。
哦,我差点忘了,那个乞丐竟然也有名字,他叫马维华。
2005年的那场雪
2005年的那场全国范围的大雪让许多孩子欢呼雀跃,因为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这是第一次他们在电影之外的地方看到了真正的雪。这场雪也许还会让歌手、诗人、作家、摄影家甚至恋人们高兴,因为他们终于迎来了难得的“阳春白雪”。
可是,天寒地冻却是流浪汉和无家可归者的天敌。2005年1月28日上午,格尔木市火车站的职工、站台捡拾垃圾人员在站台西侧的一个角落发现了一名流浪产妇,当时她用单薄的身躯紧紧抱着生下不久的婴儿。然而,围观者没有一人伸出援助之手。10时左右,火车站女职工张西娟在打水路上听到站台发现产妇的事情,就急忙赶过去查看。在站台西侧的一面围墙下,一名身上污浊、面色铁青的产妇裹着破棉絮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怀中抱着已经冻僵的女婴。
我上网搜索,这种冻死在离救助中心大门仅几十米、几米的大街上全国还远不止这一例。
…………
我们这里的“欺生”文化
前面提到的美国人Matt说,要尊重这里的文化。那么,我们这里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
从古到今,我们一直称自己是“礼仪之邦”。鲁迅先生曾经生动地描述过这个礼仪,说是两个中国人在火车站送别,一直作揖不停。这时火车启动了,站在火车上光顾着作揖的那位摔了个仰面朝天。
可是,且慢!这种礼仪只关照熟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个显著特征是极低的迁徙率,绝大部分中国人在哪里出生就在哪里死亡。这样一种环境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熟人文化”,对熟人、生人,家人、外人进行严格区分,如“一回生、二回熟”、“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您这是不把我当外人”,等等。
中国文化这种特点典型地体现在中国人的吃和住的方式上。中国人吃饭,哪怕是第一次见面的都同吃一碗饭。西方吃饭,哪怕是夫妻也是各吃各的碗。同样,中国四合院的房子将家人和外人隔开,但是在房子里面中国人就不太分彼此了。相反西方人夫妻俩在家里通常各有各的角落。妻子要在丈夫的书架上拿书,要事先征求丈夫的意见。所以在国外,许多人把家中一两间房子租给房客,和他们同吃同住。而正是由于中国文化的这种特点,的确很难想象中国人会让一个陌生人住进自己的家,哪怕他不是流浪汉。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中国文化对陌生人向来不怎么客气。不客气到连邻居做善事也要反对。
这种对待陌生人的差距可以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陌生人出现在你的办公室,中国人问:“你有什么事?”西方人问:“我能帮你什么忙?”你看,出发点完全不同。
记得我去巴黎圣母院,发现在门口围着一堆人,我伸头往里面一望,不是有人在打架,人家围着看热闹,而是一个人鼻子在出血,围着那一堆人是在帮忙。
我到英国诺丁汉大学进行访问研究时携带了一个30公斤重的大行李箱。在诺丁汉市下火车,我才刚刚下车,就听到有人问我:“Do you need a hand?” (你需要帮忙吗?)我转身一看,一个英国小伙子友好地看着我。然后他帮我上下火车站里的人行天桥,直到我上了出租车。除非我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否则,在中国是绝对不会有小伙子来帮我提行李的。
我的另一个亲身经历也许更有说服力。
请继续阅读"什么让我如此冷漠(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87b2001008bsp.html#contentIframe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