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艺谋的下一部电影拍什么?

(2007-09-25 21:54:30)
标签:

张艺谋/李安

娱乐评论系列

张艺谋的下一部电影拍什么?   

 

 

 

 

 

 

 

年前,李安老师发下来一本《卧虎藏龙》的教材,张艺谋同学一口气交出了《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本作业。这次,李老师接连印了《断背山》和《色,戒》两本新书,会对张艺谋的学业产生什么影响呢?

去威尼斯之前,姜文在接受采访时曾自信地说,张艺谋肯定会喜欢他的“太阳”,因为这是张一直想拍,但是没有时间来拍的电影。”真的是这样吗?碰巧几乎在同时张艺谋也接受了采访,他是这样说,“他(李安)在东西方文化中游刃有余,我更是连门都摸不到。”

张艺谋可能是唯一一位和姜文合作过两次、并且中途没有闹翻的导演。可是,现在看来姜文对今天的张艺谋也太不了解了。所以,我首先大胆地对张艺谋进行一个推测:第一,张艺谋的最主要目标还是奥斯卡奖,毕竟中国的导演还没有得过。第二,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张艺谋认为他最应该学习的导演是李安,而李安最值得他学习的是便正是这个他门也没摸到的“在东西方文化中游刃有余”。

然而,中国人张艺谋是很难直接学习美国人李安的中西文化交融的,因为李安的书是在美国念的,电影是在美国、英国拍的,就连6年的“煮夫”也是在美国煮的。不过,有一条“捷径”在等着张艺谋,那就是和外国人合作。

和外国人合作,其实不仅仅能够帮助张艺谋了解外国评委的口味,最主要有时候真能碰撞出火花。这方面我深有体会,若干年前,我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这是一个“故事法”实验,所以我先编了一个故事,开头是这样的:张三在银行工作,他的妻子得了一种慢性病。一天,他的同事告诉他,人民路上的一家药店有一种对他妻子病的特效药出售,于是,张三去那家药店买药。

文章投到美国一家著名的心理学杂志,不久编辑部回信说,我的故事编得很有问题:张三在银行工作,那么他的同事也是银行职员,这样一个人怎么能告诉张三该给他妻子吃什么药呢?这是彻头彻尾的非法行医,要负法律责任的!吓得我赶紧去问在美国生活过的朋友,他们说美国确实是这样。可是问题是,我这样一个从来没去过美国的中国人怎么会知道呢?

后来,我找到一个法国同行合作,深感不同文化、价值观中成长的两个人之间碰撞的价值,有时候他提出一个建议,我一开始觉得荒谬无比,事后发现很有道理;反之亦然。尤其是,最近我们正在做一个有关中国人特有的心理现象的研究,如果没有一个西方人合作,我本人是绝对无法向外国人解释清楚的。有些爱国的读者可能会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在意外国人、张艺谋为什么要这样把奥斯卡当回事?张艺谋的原因我不清楚,不过我的原因可以告诉大家,因为心理学的世界是由西方主宰的。

业余时间,我们经常一起谈论中国电影,我的这位法国合作伙伴告诉我,法国人实际上是相当喜欢中国电影、亚洲电影的。他同时说,中国电影也要与时俱进,比如,文革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法国人、欧洲人对这类题材的电影已经没什么兴趣了。他们现在更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崛起对世界的影响。

正是因为如此,我很早就在《广州日报》上撰文,《太阳照常升起》这样一个文革题材的电影已经不会像当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讨西方评委的喜欢了。这里,我也给张艺谋两个建议:第一,至少雇一个外国的编剧和摄影。第二,与其去揣摩《断背山》上哪一处有中国文化的影子、《色,戒》到底是色还是戒讨了外国人的喜欢,下一部电影不如把镜头直接对准中国的现实,探讨一下中国对世界影响这个大问题。

实际上,对于张艺谋而言能不能得奥斯卡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看他能不能突破自己。至少不要向陈凯歌和姜文学习,只敢去重复十多年前自己的一个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