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皮皮狗
皮皮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86,843
  • 关注人气:5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018-01-17 15:08:02)
标签:

定弘法师

国学讲座

论语

泰伯

钟茂森

分类: 四书研习报告

好,我们来看下面第八章: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章孔子讲了三条,我们来看《雪公讲要》里面他引用《集解》,这是三国时代何晏的《论语集解》,《集解》又引包咸的批注,这是东汉的经学家。「包曰:兴,起也。修身当先学诗。礼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这讲到学习主要是这三方面,一个是诗,一个是礼,一个是乐。『兴于诗』的兴当起字讲,就是最初下手处要先学诗。为什么学诗?《尚书.舜典》里面说到,「诗言志。」换句话说,学《诗》是为了要立志,学贵立志。要学你首先得立志,所以要先学《诗》。什么叫志?根据「毛诗序说」,《诗经》是大毛公他所会集,他在每篇诗前有一篇序,有大序、有小序,他这个序里头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所以诗以言志,《诗经》里头其实是表达内心中的志向。孔子删订的《诗经》,三百篇《诗经》,「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每首诗讲的都是正念正见,所以读了诗之后,真正让人发起学圣贤、学君子的志向。这个志向,孔子讲「志于道」,道在人间来讲是伦常之道,五伦关系这是大道,这是就人与人之间关系来讲。就整个宇宙来讲,这就《中庸》里面讲到的,「率性之谓道」,率性就是顺着自性,也就是你能够回归自性,你能顺着性德,那你才是真正证道,这都是诗所言之志,所以「兴于诗」是先要立志。

  「礼所以立身」,所以『立于礼』;「乐所以成性」,就是『成于乐』。什么叫「立于礼」?诗和礼要同时学,为什么?《中庸》里头说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讲我们的情,情会发出来,喜怒哀乐之未发是叫中,发了之后要中节,这叫和。中节就是要用礼做为度数,诗一般都是任情而发,没有感情很难写诗,所以「诗发乎情,而止乎礼」。所以礼和诗要同时学,这才能够达到中和。「发而皆中节,始得温柔敦厚之旨」,这就是圣人他要学中和,得到温柔敦厚之旨,旨是精神。精神是什么?温柔敦厚,不暴力,也不哀伤,温良恭俭让的圣德才能养成。所以学《诗》最高的境界在志于道,但是道必须要用礼才能够成就。

  《礼记.曲礼篇》里面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道、德、仁、义,最高的是道,德、仁、义这都是讲德,要用礼来成就。所以孔子教导颜回一生克己复礼,复就是回归,遵守,一生遵守礼,礼是性德,自性中性德流露。圣人他不用学礼,他自然做出来的就是礼,你把他的这些行为记录下来那就是礼,因为他是性德流露,自然而然。我们凡人迷失了性德,就要用礼来规范自己,按照性德的规矩来做,做得自然了,你也就回归性德,这叫克己复礼,克服自己原来那些毛病习气,回归礼。所以这是讲「立于礼」,要学圣道,非礼不立,非礼不成。

  「成于乐」,乐是音乐,学《诗》、学礼还不算完备,还要学乐以成其性,这是养我们的性情。在「乐记篇」里面,《礼记·乐记》这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说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这是讲到礼和乐的关系,音乐天地之和,和有调和的意思。美善的音乐像天地所调和出来的旋律,十分的和谐,真正听进去了,可以入天地人合一的境界。像记载里面讲的,舜王那时候制作的韶乐,你看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真正听进去了,吃什么味道都不感觉到了,整个人身心跟天地合而为一,真正的乐有这样的效果。「礼者天地之序」,序是秩序,天地中讲究秩序,你看日月星辰它非常的有规律,早上太阳按时它就起来,到黄昏它就下山,月亮就起来,非常的有规律。还有现在我们了解的太阳系九大行星各行其道,各有各轨道,互相不会乱。这一乱那就会碰撞,那就麻烦了。规矩不乱,这就是礼,天地自然界本来就是守礼。所以人能够学礼也能够回归自然,与天地合一。所以《皇疏》,这是皇侃的《论语义疏》讲到,「必须学乐,以和成己性也。」这个性是讲性情,我们必须要学音乐,这才能够跟天地融为一片,才能涵养自己的性情,成就自性之德。所以「成于乐」就是为了成就自己的性德,成己性。你看,诗、礼、乐都是帮助我们回归自性的,这才是真正圣贤学问。

  不过谈到乐,我自己本人就是外行,虽然小的时候学过一些钢琴,大了都忘掉了,对于乐也没有什么敏感度,很可怜。不像孔子那时候,他们真正有好的音乐,那个乐真正调和身心、性情,可以使我们跟天地融为一体,那是圣人作的乐。现在既没有圣人,而且想找圣人的音乐也难了。现在你说孔子作的乐,甚至舜王作的韶乐,流传下来的早就已经变调了,很不容易。所以要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前面两个就是礼、乐,学六艺是为了成就自己的道、德、仁。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学六艺是为了成就道德仁。我们现在六艺只能是什么?像我这样的,只能选择一样了,选书,书就是经典,我们认真学习经典,只能学这一艺,其它的也找不到真正的好老师。

  所以这里头圣贤的学问,很可能就跟过去的不一样,有没有失传,我们现在不敢说,除了书以外,书是经典的记录,这个可以保存得很好。礼,礼是要人与人之间这样传的,你记录在书上,那你也未必会习礼,未必会行得出来。乐也是。射、御现在也不谈了,书、数,数也是非常难找到真传,所以我们只能够在书上下功夫,钻研圣贤的经典,在经典上悟入,也行!这是什么?没有办法的办法,当然要费的功夫肯定多。你看这里讲到孔子当时是教人学诗、学礼、学乐三管齐下,那个快。我们现在只能在一门上下,没有辅助的,但是相信只要肯用功,还是能够入道。这是讲到诗、礼、乐这三门是孔门共学的学科,是圣人之学的基本修养,必须要学习。

  蕅益大师解释中说,「读诗而不能兴,读礼而不能立,习乐而不能成,何用诗礼乐耶?」读到蕅益大师的解释,我们最重要的反观自己,我们读诗,读着《诗经》,能不能兴起圣人的志向?那你读这诗才管用。读了之后,只是在文辞上欣赏欣赏,而没有真正发起那个志向来,读诗不能兴等于没读,何用?你读也没用。「读礼而不能立」,也是如此,《礼记》都在,三礼,这些经典在,可是我们能不能立?能不能够掌握其精神?礼,我们要掌握精神,而能够从习礼当中去领会圣贤的精神、存心。乐,我们习乐,现在很难再找到一个真正的古圣先贤所创造的乐、乐章,很可能失传了。即使给你找到了,我们能够习乐,能不能成?就是成己性。可不可以用这个乐能够成就我们自性之德?如果不能,「何用诗礼乐耶?」这个事情难在哪?难在找不到真正的老师,圣贤的老师找不到,所以这些诗文、礼文、乐章是存在典籍上。但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些道要靠人去弘扬,没有真正入境界的人来传这些诗礼乐,那诗礼乐就断掉了。虽然有这些文字在,但是没有人能得真传,所以难!

  那我们这一代,现在是等于补习传统文化,从小就没怎么学,现在补习。补习关键是有好老师,现在好老师也难,找不到了。我很幸运遇到恩师,这真正是好老师,可是他也不能够教我诗、不能教我礼、不能教我乐,我跟他学,学的是经典。能不能成就?只要你有真诚心,你有真正的志向,还是一样可以成就。关键还是我们要有真诚心,诚而能够感通,至诚感通。因为我们要相信圣贤的性德人人本具,每个人都不缺少,本来就有,但是我们现在不能通到自性,中间有障碍。如何突破这些障碍?这些障碍都是自己内心当中的障碍,总的来说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要去突破它唯有用至诚,至诚感而遂通。

  你可以在经典这一门上下功夫也能通,通到自性,一通就一切通。你通到自性了,诗也通了、礼也通了、乐也通了,六艺都通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为什么?因为自性中本具万法,一定要自己通。通的关键是自己十足的真诚心,而且对老师十足的恭敬心。我对恩师,那是把他看作圣人,这是我讲心里话,我把他看作佛一样,别人看他不是佛是别人的事,我心目中他就是佛,什么佛?阿弥陀佛。这是我内心里真是这样想的,圣贤教我们至诚感通,一切法由心想生,你这心里头想他是什么,他对你就是什么。所以我想他是佛,我想他是圣人,他对我就是圣人,那我可以直接得到圣人的教诲,所以也可以通了。你要看他是凡人,那你只能得到凡人的教诲,那你说你想得到圣人的教诲好,还是凡人的教诲好?这你才明白为什么古圣先贤教我们尊师重道。尊师,讲得最明显的佛经沙弥学戒仪轨颂注》上讲弟子事师如同事佛,「事师如事佛」,把老师看作佛一样,那你真正得到佛的教诲,你心想生。

  这种虔敬之心自己真得利益,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就能通。当年孔子学琴、学音乐,他跟师襄子学习,这是他的老师。师襄子是一位乐师,老师教他琴,教他弹琴,弹一首曲子,孔子学会了。学会之后,师襄子说,「你可以学第二首了」,孔子说,「我还没有真正领会到这个音乐的内涵」,所以继续努力的钻研,每天就在那里弹奏。弹奏了一段时间,老师跟他讲,你可以改换一个新的课程,学另外一首曲。孔子说:不行!这首曲我还没有得到乐里头的志,作乐人的那个心志是什么,我还没有得到,然后他又继续的演习,天天练,天天沉浸在这里面。过了一段时间,老师问他怎么样了,他说:我已经得到作乐人的心志,但是还没有真正感通,就是看不到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为人,还继续努力。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忽然就悟了,在乐上悟入,他登高望远,非常的振奋,跟他老师讲我已经得到其为人,说这个人长得是什么样子的,他有什么样的一种气势、气质,这个人除了文王以外,那还有谁?师襄子听了之后非常的感叹,他说:你所弹奏的这个乐章正是「文王操」,是圣人所作,是文王。你看孔子从乐当中就能悟入,感而遂通。他怎么感通?十足的诚敬心,悟入到自性当中,一通一切通。

  从这里我们看到孔子从乐悟入,他只能从一样来悟入,他不能同时学两样,这样很难悟。诗书礼,他是学了一样再一样,心专就能入。你看孔子就学这个「文王操」,老师都说你毕业了,你可以去学第二首,他都不要,就专在这一门上面,为什么?他觉得没通,他不改换题目,真正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所以他入得就深,他的成就超过他的老师,老师未必有他的这种水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我们求学不能是抱怨我没有老师,还是要看自己是不是有十足的诚敬心,而且方法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们现在学经教就是一门深入到底,直至证得自性而后已,这是最快速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