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溪桥,又名廉川桥,老石桥,西大桥,已经四百多年了。
从我家进城,云溪桥是必经之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在县一实小上学开始,来来返返这座桥不知走过了多少回。因为它是用青石板砌成的,时光如水,岁月留痕,而今走上去疙疙瘩瘩的,尤其是少小骑车又很虎,因此,这座桥又有了一个诨名——“鼓蹲桥”(这是浚县方言,意思为这座桥不平整,疙疙瘩瘩的)。与新卫河上的大桥比在一起,这座桥又习惯上成为老石桥。
小时候,其实对云溪桥了解的很少,对于这桥下早已经干枯的老河道也知之甚少。只晓得过了石桥,右桥首的位置上有一家义兴蒋烧鸡店,那是古城里做烧鸡做得最棒的店铺了。而沿着顺河街就可以走到姑山、浮丘山,沿着鱼市街就到了古城墙,沿着西大街就要过文治阁(俗称钟鼓楼),还有我可爱的小学。

云溪桥上的镇水神兽

以上两张为大运河申遗工作组对浚县古迹的考察调研时的照片,来自网络。
长大了,慢慢知道了“云溪燕语”的故事,知道了那是几代浚县人割舍不掉的情结。也知道了云溪桥原来就是西城门外的一座大桥,而桥下的古河道则是曹操的白沟,隋炀帝的永济渠,宋王爷的御河,明清时期让朝廷纠结万分的卫运河。而今,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裁弯取直工程,老河道里已基本干枯了。偶尔碰上雨季会在这里存上一段一段的水,河道里长满了芦苇,郁郁葱葱的。也有些地方被周边的百姓修整了用来种菜种庄稼。而到了冬天,繁华褪尽,枯草灰黄,在北风中尽显苍凉。而云溪桥呢,依然是进城的重要通道,明代的古桥栏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被拆除了,换上了水泥栏杆,桥头栏杆上还镌刻上了闪闪的五星。不过还好的是,桥身没有改变,五孔的大石桥,中间一空高大健硕,孔顶端雕有一枚虎头,栩栩如生。而桥两边桥墩位置上卧着两只威猛的镇水神兽,这是古人用于测量水位的。

青石板桥

云溪桥上的花纹
古桥始建于明正德三年,起初是一座木桥,到了嘉靖年间,木桥腐烂了,阻碍了两岸通行。于是县令魏廉川主持重修了此桥,也就是今天的样子。修桥时,县令特意派人到京城请求时任兵部尚书的浚县名宦王越,王越一听家乡卫河上要修桥,这是好事啊,卫运河在明中后期是相当繁忙的,往来船只如梭,这对家乡发展将大大有利,赶忙为之策划。不巧刚好万岁召见,仅对来人说了“桥在浚县要有利于浚县,大大的小小的由你去建,桥要结实,钱留浚县”,便赶忙进宫了。这样县令不敢怠慢,召集了最好的工匠,精选了最坚固的石料,叮叮当当的就开工了。一座雕梁精湛的大石桥很快就建成了。县令想着王越见了一定会表扬自己的,不料王越一看十分恼火,“本该大大的桥,小小的桥眼,来往船只到此停留转卸,让浚县人万世千秋能收船、货停存费和搬运费,让南北二京的富户商贾把钱留到浚县。如今这么大大的桥眼,商船顺流而过直通天津,谁还肯把钱留到浚县?”

新出台的《鹤壁市大运河保护规划》中对云溪桥保护的规定

网上的一张夏日云溪图,应该也是早期的,古河道好久没有这么多的水了。
老尚书的良苦用心虽然被县令错领了,但浚县也着实因为这条河而繁忙兴盛了起来。今天古桥的两侧仍有不少的码头遗址,而每年的正月古庙会则更是运河繁忙的时候,运河上下的百姓乘舟而来,那时候,古桥上下好多的旅店,整整一个正月都生意兴隆,每家客店里都高朋满座,连院子里都被占满了。今天古码头盖上了拥挤整齐的民居,码头栈道荒凉在枯草之中,只有两岸石砌的堤岸还能辨认。如果不是先人常常提及,谁还会想起,水运兴盛之时林立的商埠,往来穿梭的船只,还有逐着船只而飞翔啾叽的紫燕,云溪燕语,而今只成梦影。
大年初一的下午,我和老妈步行踏过云溪桥,拐到顺河街而上姑山。这一天是祈福的好时间,浚县人素有登山祈福的习惯。不过因为知道山门紧把,因此只是陪老妈出来散步而已,并没有想着进山,故连相机都没带。

云溪桥头的老商铺

大运河古道西侧的新河道,静水无澜。
沿着顺河二街向上走,这里还可以看到西城墙的痕迹,而今它们已经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家墙了,三合土构筑的硬朗的身躯上千疮百孔,里面夹杂的贝壳还可清晰辨认。二街其实就是条胡同,是当年城墙内侧的一条类似今天西城弯胡同的一条小胡同。胡同的尽头便是姑山了。而在姑山与古城墙交接的档口,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这里是一只石狗,不过已经没有了狗头,我也无从辨认。传说当年当地住着一位懒汉,有一条做梦,梦见山边卧着一条狗,狗嘴里含着一块金元宝。于是,他兴冲冲去的跑到山边,果然看到了那条狗。他把元宝拿回家,那狗给他托梦说:如果你每天太阳出来之前起床,我都会给你一块金元宝。懒汉果然起了几个大早,每天也都拿到一块金元宝。但没多久又开始懈怠了,心想不如把狗头砍下来拿回家,天天不用起床就可以拿元宝了。于是他将狗头砍下来拿回去了,却发现原先的金元宝一下子全变成了烂石头。懒汉十分后悔,于是从那以后,他再也不偷懒了。

顺河二街的西城墙遗迹
姑山上遍地都是传说,它原本是浮丘山的南段,因为传说中有位仙姑曾羡慕浚县风景秀丽,于是下凡在此修炼隐居,并在山中采药济世百姓。不料终被王母发现,派天降将其捉回天庭。当地人感念这位善良的仙姑,故而称此处为姑山。姑山上的遗迹很多,康乾盛世的古别墅,岁寒双友亭碑,白衣阁等,现在基本古迹难寻了。而名声最响的莫过这白衣阁了。

白衣阁
我已经很久没有去过白衣阁了。小时候这座寺庙还很小,现在重修以后变得很恢弘。寺内供奉的是白衣大士,香火很旺。白衣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初名桃花庵。其实桃花庵应该也是类似《红楼梦》里的水仙庵、馒头庵等寺庙一样是个诨名。因为当初寺内的主持师傅许诺凡是进庙烧香情愿遂愿的,便在庙前种植桃花一株。如此一来,很快桃花庵就被桃花林包围的严严实实。一到三月,香醉黎阳城。而陕西米脂在明中后期连年灾荒,有一位原姓李的女子逃难于此,于是主持为她剃度,赐姓为陈,法号妙善。说来也巧,妙善来庵中不久,浮丘山碧霞宫就落成了,县令为之准备了盛大的酬神庆典,于是山门前大戏连唱了好几天。四边州府的香客云集,甚是热闹。毕竟是刚刚出家的小尼姑,耐不住青灯寂寞,于是晚上趁着师傅不注意,便溜出来去碧霞宫前听戏。真是无巧不成书啊,戏台前人山人海,妙善不小心被一男子撞了一下,真如那首歌词一样被青春撞了一下腰,只见这男子风流俊秀,顾盼神飞,不觉得就多看了两眼,而这男子也不觉痴迷,对妙善也依依不舍。戏看完了,两个人却分不开了。妙善在前面一走一停,不时回眸;那男子在后面影影绰绰,闪闪躲躲追随而来。到了老槐树要拐弯了,妙善生怕男子找不到自己,急中生智,将吃剩下的瓜子皮撒在路上做记号。于是那男子就是按着瓜子的痕迹悄悄进了桃花庵。直到今天这条登山路还被成为“撒瓜子路”。与妙善做了七天的巫山云雨后,糗事还是被老师傅看到了,于是老师傅非要告官不可。妙善和男子苦苦相求才终于作罢,不过男子必须喝三碗凉水,然后下山,对外界不得提及此事。谁知道这男子喝过凉水竟然抱病身亡,而陈妙善也怀孕了。老师傅将妙善的孩子托付个了西大街的王桑氏去寻个人家,于是王桑氏将其送给了苏庄的苏老爷,取名苏宝玉。后来苏宝玉去南张庄走亲戚,这南张庄便是那男子的家,不巧被那男子家大夫人窦氏看见,窦氏觉得这个孩子跟自己丈夫极像,于是想方设法认作义子。有一天,窦氏携义子前来桃花庵礼佛,刚好被陈妙善听之,个中原委说明,陈妙善与窦氏认为姊妹。后来苏宝玉得中状元,也认祖归宗。这桩事在康熙年间被变成戏曲,在浚县上演后,浚县民众颇为恼火,砸了戏台子,称这丢浚县人的脸。于是县令刘德新出来调停,他让戏班的人将故事发生地挪到姑苏虎丘去了,并且坎掉了姑山上的桃树,将桃花庵更名为白衣阁。同时,直到今天,浚县人依旧称姑姑不为姑姑,而称之为“妈妈”(轻声,与母亲的那个妈妈发音不同,同时作为母亲的妈妈一般只读一个字:妈或者娘)。

姑山胜迹

不过今天如果白衣阁能够遍种桃树,相信一定能够再火。因为桃花庵已经成一出长演的优秀传统剧目,豫剧的崔派、桑派、阎派对其都有酣畅淋漓的演绎,且在豫北冀南鲁西一带超具有影响力。不过,初一那天我们没有去拜访桃花庵,而是沿着姑山摩崖南行去浮丘山。姑山摩崖下有一道土陇,高低不齐,土陇有些像是当年浚县城墙,当年“十里城池半入山”,整座姑山都被圈在城内。现在土陇上下种满了松树,苍翠肃穆,再往下便是民居了。尤其是到了县地震局北墙一代,这条土陇更加高大,我怀疑这便是当年在浮丘山上的一段城墙遗迹,它将浮丘山拦腰截断,东起于城隍庙后,西止于崖,很容易看出与他出不同。不过很少有人关注它,不少人在上面爬上爬下。我们也只是路过而已,没有瞻仰,便径直南去了。


在南区的路上,我和老妈都在疑问是否能够进去碧霞宫。古道上苍松翠柏经受着百年的洗礼,苍老的石板路已经被磨碎了,冬日的灌木林显得格外荒凉,渐渐地巍峨的宫殿出现了,碧霞宫就要到了,歇会吧,明天接着说!
链接:卫水云溪何日听燕语



这两张为1月16日拍摄的,天上刚刚下了一场小雪,湿漉漉的。


——照片未标注的均拍摄于正月初一下午,文字成于2012.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