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东莞之前,我还不晓得袁崇焕居然是东莞石碣人,后来刚好遇上了东莞着力建设“文化东莞”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从宣传中才知道袁崇焕、蒋光鼐这些青史留名的大人物都是从东莞走出来的。
石碣的袁崇焕纪念园是在其故居遗址的基础上兴建起来的,2003年正式对外开放,现已成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位于石碣水南村,占地4.8万多平方米,依傍东江,遥望榴花,湖光柳色,风光旖旎,主要的景点有牌坊、故居、余家小院、三届庙、袁提督祠、三宝寺、故居、衣冠冢、点将台以及袁崇焕浮雕等等。
我是四日踩着晨光去那里的,现在的石碣已经崛起在东江之滨了,到处都是林立的高楼,工厂也遍地开花。想在这样一个现代的城镇里找出点像样的古迹,真的不是特别容易。我很清楚自己所去的袁崇焕纪念园基本都是新建的,原来的故居好像在清末的时候已经坍塌了,所以我的心态也不是去访古,而是去找一点怀念。

守义坊
袁崇焕纪念园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大约九点的时候已经到那边了,高大的牌坊上刻着袁崇焕纪念园,只是牌坊紧挨着崇焕东路,不太好拍摄它的正脸儿,于是只好顺直走进去。进门的空地上已经沾满了小孩子,家长在一边围看着,几个幼师在那里嗲嗲地跟小孩子们交代着游园的注意事项。空地两侧树立着当年袁崇焕身边的一些大将,不过我没怎么看他们,径直去点将台,结果却发现那里正在维修,谢绝参观。
重新回到小孩子那里去,进门的一侧是守义坊,今天的守义坊上只剩下一些石墩了,由田螺墩和袁屋墩组成,这里曾经是袁崇焕故居的女宅所在地,也就是说袁崇焕就是从这片遗址里诞生的。与守义坊相对的一侧,则是一个老树,只是看下面的围墙上题写着莞香怀古,不知道这是不是莞香树。高大的莞香树下矗立的古香古色的庭院便是新修复建的袁崇焕故居——司马第,不过模样倒是古香古色,岭南风味也很浓厚,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大门紧闭没有对公众开放。门首前放有一座袁崇焕骑马的青铜雕像。而正对门首的那片林地中间,有不少的雕塑,其中有反映袁崇焕小时候习武情形,也有退隐归乡情形的,靠近湖水一侧建了一座饯别亭。其实这里做不了乡友们送别袁崇焕进京入世的码头,它只是一个小湖而已,距离东江还有一段距离,不过是为后人凭吊找个寄托点而已。

司马第
隐在林子深处的余家小院,简简单单的一个小庭院,这里是为袁崇焕守墓的余家人所住的地方,光线有些暗,三间小屋,中间客厅中间的桌子上供奉着袁崇焕画像,四壁是关于余家与袁崇焕的新闻报道,以及余家人所用的一些生活器具。出余家小院,便可以看到一座气派的衣冠冢,只是这些石翁仲雕刻算不得太上成,而且既然要仿古,为什麽用个当代人站在坟墓一侧呢?古今景象,相信袁提督地下有知,也该瞑目了。过衣冠冢,走柳堤,穗风拂面,秋色一片,清水倒影着周边的景致,自然而不失温婉。到了东莞,有垂柳的地方真的不多,在纪念园能有这么一条独具匠心的柳堤,真算是不错的。

衣冠冢
柳堤的尽头是三宝寺。寺里的和尚正在山门外移植花卉,看上去人并不多,三四个的样子,都很年轻。寺院仅一进院落,也是翻修过的,大殿里冷冷清清的,如果能够对四壁作一些处理,佛像的供台、背景升级一下,也许会让人感觉置身寺庙了。
拜完了菩萨,出寺门右行,沿着湖边是仿建的城墙,其实如果称为寨墙似乎更合适水南村。城墙很长,上面不时会有一些飞檐的殿宇,当然这些现在多已经是观景台了,那座处在中间的五忠祠也没有对外开放。我是从下面走的,沿着城墙根儿,古老的大榕树斜斜的弯向水面,树荫下有一个老翁,一个顽童,一座石舫,仿佛一下子回到四百年前的那个水乡村间。从石舫望湖对面的点将台,高大的袁崇焕雕像屹立在高台之上,四周秋色环绕,虽然绿色依然是主色调,但颜色已经开始分出层次,秋色在北方已经是深冬的时候终于来临了。

长廊秋色

石舫不远是龙门,可能这是与岸边的虾乸庙有关吧。简简单单的一进小院,不过由于这个水岸的位置,显然它比三宝寺更有一点寺院的感觉。不过奇怪的是挂在墙头上的那幅关于“虾乸戏夷图”,其实也是寺门那座井边雕刻着几个外国人的缘故,大致意思是反映当年外国侵略者的贪婪,虾乸用井内有金螃蟹一计让这些外国侵略者都坠身井内。与虾乸庙一路之隔的书院也大门紧闭,门前摆放着十二生肖雕像,那是小朋友喜欢的,老师问:那是什么啊?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蛇、狗……。走到城墙的尽头,便是济公庙,庙前树荫之下蹲坐几个可爱的小和尚雕像,姿态憨然,超级可爱。
从济公庙绕到司马庙,其实就是一座殿宇而已,期间的袁崇焕雕像不错。再回到余家小院,从点将台下面过,那里有粤剧爱好者正在组织表演,我还听不懂粤语,尤其是莞味儿十足的粤语就更不知所云,不过看得出他们的投入。我驻足听了许久,曲声悠扬,记得粤剧中有一出新编历史剧《明朝长城》,讲得就是袁崇焕的事迹,当然这也是东莞当代粤剧的辉煌之作。
穿过点将台,就进入了另外一座寺院——三界庙。三界庙内供奉的居然是魏征,我第一次知道原来魏征死后来管三界了。据说当年龙王犯罪了,魏征要处死他。他就向李世民求救,告诉李世民某天某时千万不要让魏征睡觉,要不自己性命休矣。李世民很同情龙王,于是那天为了不让魏征睡觉,就特意请魏征来下棋,可是棋到中路,李世民发现魏征居然伏案睡着了,口中还念念有词。当然龙王被杀了。不过龙王从此就恨上了李世民,觉得他没有帮助他渡过难关。呵呵,后面的故事忘记了,有机会再续吧。

袁督师祠
三界庙内侧一周是恢弘的十九副袁崇焕故事石雕,出自潘鹤先生之手,从崇焕诞生到冤屈被杀,栩栩如生的讲述了他的一生。不过这是他的家乡,自然说得都是袁崇焕的好话。其实袁崇焕这个人的功过不是那么容易说的清,我总觉得他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就像我的家乡在热议另外一个明朝大将——王越,这同样也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不能简简单单用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来断论。袁崇焕也曾为魏忠贤立生祠,求媚阉党;不救朝鲜,擅杀大将,都有失兵家风范。不过在晚明,袁崇焕的确可以称为明朝长城,也正是由于这一点,皇太极才会想出用“离间计”而不是动用兵戈,借崇祯之手而除自己的心腹大患。袁崇焕是被千刀万剐的,恐怕这个死法被翔实记录在案的在中国史上也不是很多吧。这是再残忍不过的一种刑罚,官名为碟刑,袁当年被碟刑西市,弃尸于市。史书记载“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何等残忍啊,公然的官方贩卖人肉啊!
三界庙后的高大庙宇是袁督师祠,据说袁崇焕被杀之后,水南村的老百姓冒着生命之险在三界庙后建了这座督师祠。当然今天的督师祠高大宏伟,古香古色,庄严肃穆。殿内供奉着袁崇焕青铜塑像,不过正在维修,也不对外正式开放,我挺喜欢这个小院落的,在院里来了不少自拍,哈哈。

五忠祠

金庸大侠题写的“崇焕故园”,这字真的不敢恭维啊。

维修中的点将台

崇焕隐居

碧塘柳色

余家小院

三宝寺的和尚

仿明城墙

虾乸庙

司马庙

点将台的袁崇焕特写

三界庙

袁崇焕故事浮雕:三军痛哭

袁督师庙里的袁崇焕雕像

东江之上的石碣大桥,桥的那头就是榴花塔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