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光占尽岂扬州,更有名园粤海留。
三亩三分赏心地,四层四面邀月楼。
贪名逐利满天下,品茗敲棋惟敬修。
恨我迟来百余载,不曾与尔竞风流。

一时趋向多情远,小阁幽窗静弈棋
可园主人张敬修(1824~1864),字德圃,莞城博厦人。张敬修本是一介书生,但生逢乱世,青年时投笔从戎,一生三起三落,宠辱不惊,充满传奇色彩。
因在家乡修筑炮台有功,张敬修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赴广西做官。在任官于柳州、梧州等地期间,他捐出私财,招募勇士,购买器械,频立军功,逐渐升至知府。道光二十九年,张敬修奏请朝廷剿灭广西盗贼的建议未被采纳,遂回东莞建造可园。次年正月,受朝廷征派,张敬修再赴广西,并在家乡选300名勇士一同前往征战。咸丰五年(1855),他因军功升任广西按察使。但该年9月,又因失守浔州(今广西桂平)被撤职,留营效力。1856年5月,张敬修与太平军水战于浔州,大败,伤足,遂回东莞养病。1856年1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派舰进犯珠江内河,直逼广州。张敬修临危受命,携长子振烈随军助战,以梅州大捷授江西按察使,后兼署江西布政使,专门负责军饷。不久因病回家乡休养,以可园为休憩之所。清政府欲再次重用张敬修,但因其身患重病无法再为国效力。同治三年(1864)正月卒,享年42岁。
张敬修嗜翰墨,工诗词,善画梅,长写兰,好金石,爱名琴,喜搜石。其画品秀逸天成,清雅秀逸,笔力雄健。其精绘花卉,尤以写兰画梅驰誉一时。著有《可园剩草》(已佚),后人辑有《可园遗稿》。酷爱书法,现存书法作品散见于其绘画题识中。他曾将自己的书法作品装订成册,可惜已失传。可园门口的“可园”二字即是其亲笔书写,二字均一笔写成,雄浑有力。在篆刻方面,张敬修也深有心得,且成就巨大。
张敬修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典型,他修筑可园,目的是为自己营造一个修身养性之所。可园直至1864年才基本建成,它的建造花费了张敬修毕生心血。可园继承了中国园林传统,又兼顾岭南人文、气候、植物等特点,匠心独运,个性鲜明。邀山阁是可园内最高建筑物,楼高4层,当年是东莞县城最高建筑物。可园四周地势平坦,但登邀山阁,可观莲花山、南香山的秀丽,又可见黄旗山、罗浮山的雄奇,可园因此颇具“文武双全”格局。张敬修在《可楼记》中道出建此阁的理由:“居不幽者,志不广;览不远者,怀不畅。”张敬修之胸怀远大,由此可见一斑。

蚝壳窗:用磨薄的生蚝的贝壳来代替窗纸,装置完的窗户称为蚝壳窗。其特点是能很好地过滤掉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室内家具受阳光照射后不会褪色和损伤。安装了蚝壳窗后,就不用装窗帘。

家具很漂亮,坐上去很舒服

未荒黄菊径;权作赤松乡。

偶尔饥,草草俱膳;偶尔倦,草草成寐;晨而起,草草盥洗。洗毕,草草就道行之。

精彩木雕,你瞠目没?

可人景色今犹在,园里春秋几往还

可湖另一侧的可园博物馆

可轩内部景,漂亮的桂花型地砖,因此有被称为桂花厅。


九里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