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如何摆平颜回争得“亚圣”?
(2008-06-27 19:50:06)
标签:
孟子颜回孔子亚圣文化 |
分类: 哲思系列 |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和颜回(前521~前481年)都是儒学极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二人虽然同宗,却是对手。未曾谋面,却有交锋。他们根本未处一个时代(朝代),颜回是春秋人,孟子是战国人。颜回是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最好的学生之一,在孟子出生前已有相当的影响,孟子如何敢挑战颜回?原来,这都是二人身后被后来儒者“炒作”之事。
孟子出生时,孔子已经去世111年,他不仅没遇见孔子,连孔子的学生也没见着。颜回小孔子30岁,却先老师前两年而去(更正,当时是初读,才有此误)。孟子出生与颜回之死也相隔109岁。孟子连孔子的孙子——子思也未见上。虽然师承子思,却是师承子思的学生,史称思孟学派。孟子从年龄上讲与颜回相差三代,与孔子相差四代,有点八杆子打不着边。
《雍也》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指的就是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以德行著称。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较早认识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与子,但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下诏以颜回为“亚圣”,甚至到宋朝,颜回仍然享有亚圣之尊。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后来者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列国20余载,推行和平改良主张,正在武力兼并的列国对孟学一概不予采纳。孟子曾两次入齐,在“稷下学宫”(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科学院)讲学,受到礼遇。但他的学说并不见用于齐宣王,后来退归故里,与弟子们著书《孟子》七篇。孟子死后,其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却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汉末时,有儒者发现孟子的重要地位,建议颜孟易亚。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学者发现孟子的“性善论”便于论证佛性,纷纷与孟子的思想沟通,以此表示向儒家文化的认同。在异教徒的帮助下,孟学在儒学中的地位悄悄飞升。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韩愈强调道统,首次以“孔孟”并称,孟子在儒学中的地位不可遏制地逼进了亚圣。
至宋朝,理学思潮起,孟系儒学逐渐占据优势,不读懂《孟子》就不可能真正弄懂宋明理学的大思路。从宋代开始,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南宋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成为知识分子的必读书。这使孟子的地位得到了实质的奠基。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到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文宗皇帝下旨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
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孟子》正式取得经的资格,儒家“十三经”的经典体系至此形成。“孔孟之道”的提法从此被普遍接受。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圣旨径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的亚圣地位终于确立不移,儒学的历史竟是孟学节节上升,而颜回的地位日益下降的历史。
孟子生前并未受到重视,这与颜回生前就受到特别尊重不同。史书关于他家世记载也不详实,只有“孟母断织”和“孟母择邻”这两个故事。孟子身后颠覆前辈的地位,追至一人之下,主要原因:他与孔子离得较远,其学说易于突破。颜回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思想难免受到禁固,缺乏新意与张力,这是其一;进入中国的佛学需要利用“性善论”弘扬佛法,孟子的学说得到了有力的外援,这是其二;中唐的韩愈从道统出发首称孔孟,南宋朱熹归纳“四书”,是思想理论界的重要整合,为孟子学说的地位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是其三。
孟子生前不得志,死后节节高,这与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轨迹如出一辙。而颜回作为孔子的好学生,最终没能保住“亚圣”的桂冠,与他的生命早逝,也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