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长江短笛
长江短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230
  • 关注人气:33,6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留学生“三声呐喊”是举轻若重吗?

(2008-03-13 01:18:17)
标签:

杂谈

分类: 生活系列

一名留学生在国内考驾照,因为感触到非文明“服务”,尤其是因为没有交100元小费而未能通过驾考,发出了三声呐喊:同胞,你为什么让人怒其不争?WH(城市名),你凭什么让我挚爱你?祖国,你以什么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见博文《留学生国内考驾照的遭遇》)?很多网友对此表示异议,认为不应该把一次考驾照遭遇不公正,主观地上升到国民素质城市形象和国家前途这样高的层面上来。

 

这是不是少见多怪?国内不知道有多少人参加驾考吃过这样的亏,该博文近四百条回复可以看出,除了西部之外,东中部几乎所有省市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大家都这样过来了,就你刚回来的留学生过不来?笔者细想了一下,不论是平面媒体还是网络,真没怎么发现有人把学驾驶遭宰当一回事。一批又一批的学驾人员在收黑钱面前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络绎不绝。更有很多博友说得有理:你这才收一百元,我们那至少四百元呢?还有的说,一百元就包过,值。

 

这是不是小题大作以偏慨全?“三声呐喊”,照生活在国内的人看来,确有些平地起高楼之唐突。服务女生的冷脸,懒洋洋的监考交警、凶狠的考官,不由分说的“开缺”,诸如此类的事,能体现全体同胞的素质?能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能影响祖国的复兴?很多网友认为一次驾考遭遇恐难承受如此之重。

 

这位留学生“三声呐喊”的确有举轻过重之嫌。你也许学习生活在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度,你也许不曾经历更多的曲折与坎坷,你也许少小离家对中国国情真的陌生,稍有触及就显得比普通人敏感。中国百废待兴,沉疴无数,积重难返,一个幅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度如高速前进的列车,不可能停下来更换车轮,更需要忍耐、承受和以待时机。

 

但有的博友却说,难得留学生喊出这一嗓子。如果留学生也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也甘愿挨宰,那西方文明教育熏陶算是白搭。应该说,这个群体应该有这种敏感这份激情,要求留学生面对陋习恶行“淡泊宁静”,那是不可取的。这部分人回到国内时间长了如果认同接受如果同流合污,那也是中国的无奈与悲哀。

 

同一个声音,有人听得到有人听不到;同样的光有人看得到有人看不到,这是感受能力即感受性的差别。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阈限值低感觉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在“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背景下,留学生对社会灵敏的感受性难道不是很可贵吗?对同样一件事的不同反应是非常正常的。我们无法改变多数人对社会问题的默认,我们也不必对“先知先觉”者过多苛责。对社会的感觉阈限很高,对“三声呐喊”嗤之以鼻不以为然,则潜伏的危机反而越大。

 

笔者对留学生“三声呐喊”并不持完全否定态度。“三声呐喊”是很多去过国外的人的直接感受,身处国内的人早已经习惯了这些而麻木,问题的严重性就在这里。留学生为什么发出呐喊?我们不能排除他们眼界宽阔,目标高远,希望中国早日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种不甘人后的民族精神气质。不能武断地说这些人总把自己当鲁迅。当然,我们期待他们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有民族情怀,既要有泾渭分明的敏感,又要有包容宽怀的精神。

 

留学生不要满足于爱之深责之切,要想到自己得为国家和社会做点什么,用什么办法改变现状?不能坐而论道,而要起而行之,提出建议和对策才是明智有为之举。既然是爱之深,起码要像爱自己一样爱同胞、爱家乡、爱祖国。爱自己者除非抑郁症,除非自虐症,都会更多地欣赏自己、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完善更可爱。如果觉得自己总没有别人漂亮,就自己虐待自己,这不是自爱自尊,而是自怨自毁。

 

有网友告诫得好,作为一个留学生,应该正视国内的社会现状,需要呐喊,更需要行动。如果这样一个小小的“意外和失望”就失去信心放弃努力,那“留学生”三个字,岂不是毫无价值可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