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民国故事 |
“永远不要期望平步青云”
——读吴经熊与霍姆斯通信选
傅国涌
一代法学家吴经熊1920年留学美国,在密歇根大学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得到霍姆斯大法官的赏识,当时霍姆斯已年过八十、德高望重,而他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普通留学生,他们之间却开始了长达14年的书信往还。霍姆斯的那些来信,对于吴经熊未来的法学生涯和人生道路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虽然不会有一个可以量化的答案,但毫无疑问,这位一脚踏入了前沿法学领域的青年学子,在他学成归国之前,与一位在美国法律界举足轻重的大人物的相遇,注定会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在阅读他们之间的通信时,我一下子就被吴经熊1933年4月2日写给霍姆斯那封信抓住了——
那一刻,霍姆斯已92岁高龄,而吴经熊也在中国法学界风生水起,成为民法典的编撰人,也是宪法草案(即著名的“五五宪草”)起草人,但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名望和世俗的成功而沾沾自喜,反而战战兢兢,以“永远不要期望平步青云”告诫自己,这一句话正是声名显赫的霍姆斯大法官给予他的教诲。在古老中国的价值图谱当中,平步青云一直是读书人乃至社会各阶层的人追求的梦,功名之心几千年来始终捆绑着这个民族,有多少人能在内心深处超越这样的企图?即使生前以淡薄名利自许的那些高人,骨子里真正在意的也是身外的名声,特别是死后的名声,就是所谓的“不朽”,人们念兹在兹,想要寻求的三不朽,无论是立功、立德还是立言,说到底都是要给自己求得点什么,要生前,也要死后。一句话,中国人缺的是一颗平常心,总想出人头地,做人上人,就是不想做一个平常人。所以,吴经熊面对这位令人敬重的异国老人充满感恩地说,正是他将自己“从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的名誉诱惑中解脱出来”,只盼望在人生的白纸上画出自己喜爱的画卷来。这样的境界是中国历史中常常匮乏的,是一个重视现世功利、缺乏超越信仰的民族很难企及的。
在吴经熊的回忆录《超越东西方》中,他讲述了信仰上帝的历程,包括如何在信仰上跌倒、如何再站起来的痛苦经历,他的一生见证了一个法学家在现实与超越之间的彷徨、挣扎和追求,他在致力法学之余、以典雅的“诗经体”将《圣经》中的“诗篇”译成了中文。在他走过的这条路上,自然不能绕过年轻时与霍姆斯相遇的那一段。他为此而无比感恩。他们开始通信不久,他曾在1921年11月23日的信中不亢不卑地写下这句话:“我们年龄差距大,但相对永恒而言,年岁与世纪无足轻重,我们的故土遥距天涯,但相对宇宙而言,海洋与陆地又算得了什么?”这样的文字今天读来依然令我心动,他们之间的交往超越了身份、年龄、种族、地位等一切的限制,只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来往,虽然当吴经熊在中国出生的1899年,霍姆斯已在美国发表了传颂久远的那篇演讲《法律与科学及法律中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