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施永青
施永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487,612
  • 关注人气:7,4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屋居民应知世界变

(2011-07-22 09:20:18)
标签:

杂谈

殖民地时代,港英政府之所以愿意花这么大的气力去广建公屋,并非纯粹为了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而是为了协助香港经济转型──由进出口港转为轻工业生产基地。

 

轻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激烈,厂家负担工资的能力不高,然而政府却要维持高地价的环境,以便在低税制之下,仍有可观的财政收入。在这种环境下,工人必须面对住屋使费不断增加的压力;为了生活,工人得不断向老板争取加薪,容易酿成工潮,对出口不利。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殖民地政府才下决心令工人毋须受高地价环境所制约,办法就是由政府向他们提供廉租的公屋。他们大规模把木屋区的居民徙置到工厂区附近,令这公屋实质上等同为厂家兴建工人宿舍,起着补贴香港产品出口的作用。

 

然而,公屋居民必须明白,世界已变,政府对他们的态度也会跟着变。

 

在六七十年代,香港需他们的努力去推动香港成为轻工业产品的生产基地,他们是社会的贡献者,政府有扶助他们的经济诱因。然而,香港的工业已经大部分北移,全球化又抢去很多劳力密集的工种。以至知识与技能都逊色的工人在香港已需求不高,很难叫政府像以前那么珍惜他们,处处为他们着想。

 

现时,香港低技术工人供应太多,他们只能争着去做一些外地劳工抢不走的工作,如清洁、信差、保安、饮食、零售等行业。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这类行业的工资,已争得比九十年代中还要低,此之所以,香港的基层往往都有每况愈下的感觉。

 

我从六十年代末开始出社会工作,虽然当时大部分人的物质生活都比不上今天,但他们的精神状态大部分都比今天好。他们对前景较有信心,因为他们看到自己工作的机构业务正不断发展,他们在机构里被需要,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前途。

 

我从七十年代中开始从事地产行业。当年有不少买家都是来自公屋。原因是当年住在公屋的人与私人单位的住户,工作性质相差不远,而住公屋的人租金负担较少,所以较容易积累首期买楼。现时,住公屋的人要么是年纪已长,要么是综援户,其余主要是一批无法随香港一起转型作专业服务的低收入人士,能有条件买私人楼的已不多见。

 

这种变化已令社会产生分化。住公屋的很多时会被社会上某些人视作社会的负累,觉得政府应该把这方面的开支限在一定的水平之下,能起安全网作用就算了。这是公屋居民不再是香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的必然结果。

 

现时,社会上虽然有不少为公屋居民请命的政党,但公屋居民必须明白,靠社会照顾的日子是不会好过的,与其寄望于政党,不如尽快跟上社会的步伐,令自己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贡献者,而不是依赖者。即使自己做不到,也要促使自己的子女这样做。这样,他们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有更好的前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