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涂国文
涂国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1,974
  • 关注人气:23,72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评论】还乡,重建现代人的灵魂家园——评王向阳《乡愁中国》

(2016-06-14 22:49:43)
标签:

《乡愁中国》

分类: 评论

还乡,重建现代人的灵魂家园

——评王向阳《乡愁中国》

/涂国文

 

乡土是中国之根。传统乡村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根,也是中国人的精神之根。自从中国现代城市文明开始向着乡村逼进之后,几十年间,中国传统的乡村农耕文明节节败退,所有的故乡都在沦陷,现代人的精神家园日渐丧失,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患上了“怀乡病”,乡村,成为现代人共同的乡愁。面对行走在消逝中的乡村,越来越多的诗人、作家、艺术家,拿起了手中的笔,追怀沦陷的故乡,书写缱绻的乡愁,开始“纸上还乡”,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交锋的隙地,重新建构自己的灵魂家园。浙江散文家王向阳的散文集《乡愁中国》(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乡愁中国》以一种童年视角,将作者所亲历的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国江南乡村——浙江省浦江县郑宅公社相连宅村的生活作为时代的剖面,从行当、游乐、风俗、劳作、器物和饮食六个方面,对故乡的工匠文化、游艺文化、风俗文化、劳作文化、器物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等,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追忆。作品感情真挚、文字质朴、故事生动、描写细致,具有一种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特别是对于与作者具有相似乡村生活经历的同龄读者来说,更能引发他们内心强烈的共鸣。
 

《乡愁中国》是一部具有一定民俗学价值的乡村文化读本、一部关于江南乡村风情、民俗与农事的“百科全书”、一座用文字建筑的“纸上乡村博物馆”。它所记录的诸多寻常或神奇的乡村风物、风情,所描述的诸多乡村民俗场景、流程,所叙写的诸多普通民间匠人或高人的人生故事,所铺陈的诸多乡村小人物的悲喜命运,以及乡村各行各业的行规、民间工艺的流程,乃至敦厚、诚信的民间道德场域,如同一出出乡村皮影戏,在缥缈的历史时空中上演,活色生香。

 

《乡愁中国》承载了一代人温馨的童年记忆。它细致而生动的童年叙事,为读者再现了一种已然永远消逝的童年生活图景。那是一种无法复制的童年,也是一种与今日儿童迥异的“放养”的“绿色”童年。“大人忙生产,小孩忙游戏”,是那个时代乡村生活的一种常态。那时,尽管物质生活是贫穷的,然而“我们”这些孩子的精神生活却无比地丰富和快乐:爬树、嬉水、放牛、捉鱼、摸螺蛳、放风筝、滚雪球……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纵地嬉戏。

 

从本质上说,一切文学艺术创作,都是对童年记忆的一种打捞和温习。童年记忆是让作家受用一生的文学创作宝库。《乡愁中国》以一种深情而温馨的笔调,书写了对物质瘠薄却欢笑丰饶的童年生活的追怀。“‘鸡毛兑糖啰!’随着一声悠长的吆喝声,传来了一阵拨浪鼓的敲击声,这是小时候经常听到的美妙声音。”散文《鸡毛兑糖》所描写的这一经典场景,传达出了一代人心中对童年时代共同的甜蜜回忆。

 

《乡愁中国》把对乡村的追怀,寓于对乡村故事的叙写中,原生态地呈现了诸多乡村小人物或喜或悲的人生命运,譬如在小镇修了五六十年钢笔的张世椿;相隔三十多年,父子俩先后从楼房上栽下来,造成一死一伤惨剧的二伯伯父子;落魄乡村文人徐仁楷,等等。特别是散文《听说书》所叙写的徐仁楷的人生故事,更是令人心中泛酸:“文人落魄,徐仁楷一辈子以撑竹筏为生,手里离不开竹篙。村里人同情他怀才不遇,开起玩笑:‘楷叔,你这支笔拿错了。’意思是说,你作为一个读书人,不应该去撑篙,而要拿毛笔著书立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乡愁中国》记录具体、描写生动,是一部极具民俗生趣和民俗文化价值的读本。它所记录的民俗,如“上梁”“试水龙”“元宵灯会”,等等,很多都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譬如作者在散文《迎灯》中,回忆了自己1985年读高中时,在县体育场目睹的一次元宵灯会的盛况——
 

“四十四个灯队,七千一百名队员,其中迎灯的有三千三百多人,敲锣鼓的有三百多人,旌旗五百面,铳七百多根,还有数万观众围着灯队转,可谓满城欢腾,万人空巷。为了营造声势,鸣铳示威。每根大铳里面装了好几斤火药,点燃引线以后,由两旁的两个壮汉死死拉住,接着听到一阵巨响,地动山摇,响彻云霄。几十根小铳‘乒乒乓乓’接连鸣响,经久不息。仪仗队举着大旗,迤逦进场,只见旌旗招展,浩浩荡荡……”

 

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故乡最玄奥、最美丽之处,恰恰在于这种对本源的接近。”《乡愁中国》以真诚炽热的情感、质朴无华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故乡、对童年生活的深情追缅,唤起了一代人共同的生命记忆。它以文字的形式,为乡村民间习俗,建造了一座“纸上博物馆”。它以一种泪光盈盈的热切呼唤,表达了现代人对灵魂家园的寻找重建。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我常常呆坐在书房里沉思默想,万千思绪飘向故乡,重温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一桩桩旧事和一幕幕场景,形诸笔端,化为文字,写成短文……这是我个人的乡愁,也算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代人甚至全中国人的乡愁的一个缩影吧。”

 

乡关何处?纸上还乡。乡愁中国,重建家园。故乡是我们所有人人生的出发地,也是永远闪亮在人生风雨和黑暗中的灯塔。只要心中永远存着故乡,那么我们的人生将永远不会迷航!

                2016613.夜。杭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