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独自在新西兰旅行的第一站。2011年12月19日早8点,从我居住的城市达尼丁出发,搭上了开往南岛东海岸的第一站——奥玛鲁的汽车。我沿达尼丁北上。
奥玛鲁与达尼丁同属新西兰南岛奥塔哥区,位于太平洋西岸,它是北奥塔哥区最大的城市,也是怀塔基区最主要的城市,新西兰第九大城市。

奥玛鲁港口为维多利亚或爱德华式深水港,它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未做改变。主码头建于1884年,这种情况在其他城市几乎已不存在了,所以值得一提。
奥玛鲁是一个海滨城市,你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水边漫步,没人会打扰你。到了晚上步行去港口尽头的小蓝企鹅营去看企鹅归巢,门票20纽币,严禁拍照。营地外面也能看到一些小企鹅回家,只是数量没有那么多。另外,企鹅是在天黑的时候才回巢,所以,我的小数码无法记录下那可爱有趣的时刻。我那天在企鹅营看到了150多只企鹅回家,非常有意思。新西兰的小蓝企鹅非常小,像水鸭子般大小。
在奥玛鲁的另一件事就是逛街看建筑了。奥玛鲁盛产一种优良的石灰岩(limestone),它容易切割、整形,新西兰许多地方用于装饰的乳白色石灰岩都来自这里,如奥塔哥大学钟楼的乳白色镶边所用的石头就是产自这里。正是由于这种优秀的建筑材料的发现,才使得奥玛鲁留有众多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它们主要散布在奥玛鲁的主街泰晤士街(Thames)以及泰街(Tyne)和港口街(Harbour)上。

福里斯特艺术馆位于泰晤士大街上,原为新南威尔士银行,设计师为达尼丁的罗伯特.劳森(Robert
Lawson),建于1883年。使用的就是奥玛鲁石灰岩。与之比邻的国家银行,同样在挺拔的科林斯柱顶用白菜叶形作装饰,这与哈尔滨的一些建筑有相似之处。所以,身在新西兰,从没有太惊诧于它的建筑风格,只是惊诧于它的建筑材料——黑色与白色的大石头。1983年,这里成为艺术馆。看图中,大门紧闭,应该是不开馆吧!反正我是没有去参观。

国家银行位于泰晤士大街上,原为奥塔哥银行,建于1871年。设计者用样是罗伯特.劳森。奥塔哥银行创建于1863年,1875年并入国家银行。
标准饭店位于泰街3号,建于1877年,设计师为奥玛鲁当地人福里斯特(Forrester)和莱蒙(Lemon),风格为维多利亚意大利风格。由于当地气候变干,饭店于1906年关闭。1998年,酒吧重新营业。所有权现为奥玛鲁白石市政信托公司所有。这种建筑风格在老道外的中华巴洛克里可以见到。

港口委员会办公室位于港口街2号,建于1876年,设计者仍为奥玛鲁当地设计师福里斯特和莱蒙,风格为威尼斯文艺复兴风格,外墙有很多装饰。现为奥玛鲁白石市政信托公司总部。

新西兰借贷与贸易货栈位于港口街14号,即港口街的尽头,这条街非常短。建于1882年,其设计极为宏大,共三层,维多利亚式的货栈,它的拥有者是当时新西兰最大的仓储公司。这座货栈的装载量为10万袋粮食。我们看到的最外面的这堵墙,有两排突出的隅石,为了将来再扩建之用。现在这座大楼由新西兰莫尔特.威士忌.科伊公司使用。

海关大楼位于泰街,建于1883年,设计者为福里斯特和莱蒙。现为北奥塔哥艺术社团总部,这座原海关大楼曾经还是怀塔基郡政府以及水牛客栈。

澳大利亚联合银行位于泰街7号,设计者仍为福里斯特和莱蒙,建于1878-1879年。它是新西兰最早的商业建筑中威尼斯府邸式建筑之一。联合银行是当今ANZ
Bank(澳新银行)的前身,我现在在新西兰的账户和银行卡就是ANZ的。现在供奥玛鲁壁球和羽毛球俱乐部使用。

史密斯粮店位于泰街9号,设计者为石匠詹姆斯.约翰斯顿(James Johnston),他是专业设计福里斯特和莱蒙的主要竞争对手。建于1881-1882年。外形极其优美,可能是当时新西兰最漂亮的粮店了。在它最鼎盛时期,能容载3万袋粮食。1906-1970年间,归奥玛鲁报社使用。

AMP大楼位于伊钦街(Itchen)与蒂斯街(Tees)的交汇处,最初由福里斯特和莱蒙为胡德和申南(Hood
and Shennan)的布料服装店设计,建于1874年。1886年,为澳大利亚相互公积金协会(Australian Mutual Provident
Society,简称AMP
Society)重新改变了结构。现在楼上为它的所有者北奥塔哥俱乐部使用,楼下好像是咖啡店。

这座大楼极其漂亮,尤其是大楼中间房顶上的大理石雕像。这座雕像被称作是“法庭之友”,它是澳大利亚相互公积金协会最初留在新西兰的唯一的印证。

圣路加圣公会教堂同样位于伊钦街(Itchen)与蒂斯街(Tees)的交汇处,AMP大楼对面。正厅南端建于1866年,1876年正厅其他部分才建成。塔尖与高坛于1913年建成,西门廊于1922年建成。前期由拉姆齐(Rumsey)与杰克逊(Jackson)设计,后期由福里斯特设计。教堂内部的木雕由英国培训的雕刻师哥齐(F.G.Gurnsey)完成。
环保旅行者

这座位于奥玛鲁小溪上的石头桥,中间部分最初建于1861年,用以把老城中心和泰晤士街连接起来。最初石桥只有5.5米宽,1876年,桥面拓宽到现在的40.24米。直到1932年悉尼港口大桥的开通,这座石桥一直是南半球最宽的桥。它就位于i-site旁边,由于桥面过宽,我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它是一座桥,因而错过了它。

这座第一邮局位于泰晤士(Thames)大街,建于1864年,设计者为克莱顿(W.H.
Clayton),它与其他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是已知的克莱顿唯一留在这个城市里的见证。第一邮局1884年被第二邮局所取代。现在为一家餐馆,这是现在奥玛鲁还在正常使用的最古老的公共建筑物。看它右上方的这个小尖塔,圆形的部分原来是为安置一座钟而准备的,但从来就没有真正有过钟。

现在的怀塔基区政府所在地,位于泰晤士(Thames)大街,原第一邮局旁边,原也是邮局(从时间上看,就是它取代了第一邮局)。建于1883年,设计者仍为福里斯特和莱蒙,最初的建筑没有钟楼。福里斯特的儿子约翰于1903年负责加建了这座28米高的钟楼。钟由圣约翰.巴克利(St
John Buckley)捐赠,用以纪念他可尊敬的舅舅约翰.麦克莱恩(Hon.John McLean)。
详见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aitaki_District_Council_building

博物馆位于泰晤士(Thames)大街,建于1882年,原为奥玛鲁雅典娜神庙(一座捐赠的图书馆)和技工学院。设计者仍为福里斯特和莱蒙。当新的图书馆落成时,它就成了当地的博物馆。现在它的旁边就是当地的图书馆。

法院位于泰晤士(Thames)大街,建于1882-1883年,设计者仍为福里斯特和莱蒙这对儿黄金搭档。这座建筑深受意大利建筑师帕拉第奥(Palladian)建筑风格的影响。直到1931年,最高法院都在此开庭。现在此建筑仍用于区法院定期的开庭。

奥玛鲁歌剧院位于泰晤士(Thames)大街,完全用奥玛鲁白色石灰岩建成,设计者为福里斯特,建造者为当地承包商温斯利(H.Winsley)父子,耗资1万600英镑,1907年正式开放。一层为奥玛鲁行政区区政府所在地,1989年才搬出。二层为法律办公室及政府会议室,后者直到1994年才搬出。歌剧院以它的内部功能而著称,可用于剧院、看芭蕾舞剧、轻音乐会、影院甚至可用于看拳击。

圣保罗教堂位于考凯特街(Coquet),建于1875年,设计者为福里斯特和莱蒙,次年2月开放。在原位置本来有一个教堂,建于1864年,设计者为达尼丁的威廉.梅森(William
Mason),由于其设计被称作“异教”,没有得到教区的认可,从而被摧毁重建。老外也浪费呀!
参观这座教堂时很有趣。我和一对儿德国人及其他们的女儿几乎同时走到教堂门口,但发现门是锁着的,就想离开。这时,一辆出租车来到教堂门前,一位老太太颤颤巍巍地下了车。大声地问,“想进去吗?我去看看能不能拿到钥匙。”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样,我们就得以进入教堂参观。里面的花窗仍然很美,不过,我注意到了它的一个特别之处,天花板上的十字架花窗,很独特与精美。
幸亏当时记录下了这一切,再看时完全不记得这个小插曲了。
而且老太太让我在访客本上登记,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我每到一个教堂都要写下我的名字与中国。

汉语虽然也只能翻译成教堂,但英语却是一个截然不同的词——Basilica。这种教堂是圣母玛利亚教堂,也是一种天主教堂,但它却极其精美,高大,而且内部的装饰也与其他天主教堂不同,是立体式的。
圣帕特里克教堂位于里德街(Reed)与厄斯克街(Usk)交口处,设计者为达尼丁的彼得(F.W.Petre),这座教堂在南岛极其著名。它的建成分为不同的阶段,最早1893年,最晚1918年。内部屋顶为文艺复兴的风格,外部的穹顶高耸入云,气势恢弘。
它的宏伟与奥马鲁的小巧有些不相符。
踏出教堂时,低头仍然可见到那个十字。
详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_Paul's_Cathedral,_Dunedin

位于特伦特街(Trent)与泰晤士(Thames)大街交汇处,建于1887年,设计者为福里斯特和斯蒂恩森(Steenson)。

这座男子高中位于奥玛鲁城北接近高速公路处的怀塔基街(Waitaki),主楼建于1883年,又陆续于1905年与1912年建完所有大楼,设计者为福里斯特和莱蒙,是典型的英式公立学校的传统。为了一睹这男中的风采,我硬是从奥玛鲁城南(Harbour
Street)一直走到城北,纵贯奥玛鲁市区,累得够呛。

既然已经走到了城北,这座离此不远的凯文学院当然也就不想放过。
凯文学院位于塔沃德(Taward)最里面,是一所与天主教会共同办的学校,它是在1927年的不动产——红色城堡(Redcastle)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些不动产原为约翰.麦克莱恩(Hon.John
McLean)所有。当他的外甥圣约翰.巴克利(St
John
Buckley)于1902年继承了这些不动产后,他就修建了一栋二层的砖房,用石灰岩贴面。这里从此成了基督教兄弟们的住地,其他大片的地方变成了食堂和储物之用。
火车站位于亨伯街(Taward)的尽头。一排木制板房,建于1900年,设计者为乔治.特鲁普(George
Troup)。它是奥玛鲁的第二个火车站。它拥有700个座位的餐厅,为南岛最大的餐厅。在运输高峰期,每天就曾有8趟旅客列车,超过5000人从此车站经过。2002年,旅客营运停止。
最后说说这里的花园。实际上,在达尼丁看多了,也知道新西兰的花园实际没什么可看的,倒是很天然——宽敞的草坪,百年大树,满地鲜花。这里的公园据说有一个中国园,i-site中心的女孩儿特意提示我,于是就去看了。中国园就是一个不大的龙的影壁,加上一座红色的中国桥和一座绿色的弯曲小桥,实在小得可怜。


本期摄影

我的落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