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南岛因佛卡吉尔市--建筑遗产之旅(下)
在这部分,
我主要介绍因佛卡吉尔的教堂。在新西兰教堂到处都是,有些没什么可看的,很普通,但这里的几座教堂都非常值得一看,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很与众不同。
教堂之旅按照我们浏览的顺序进行。
看过水塔,沿着杜恩(Doon)大街往南走,路过空无一人的街边Otakaro公园,我们坐在草坪上吃过自带的三明治,继续往前走。右转进入泰(Tay)大街,在它与杰德-伊森(Jed-Ythan)大街的十字路口处,屹立着红砖雕砌的第一长老会教堂。

( 第一长老会教堂)
看到它有些意外,因为它与达尼丁的第一长老会教堂是截然不同的风格。教堂的锁着的,无法进入。我们饶过教堂,来到后面的办公室。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们从里面进入了教堂。到了这里,一定要进去参观才不枉此行。大厅都不是很特别,但后面走廊里的花窗精美无比,还有一座立体的“最后的晚餐”木雕,非常好。

(众多美丽花窗中的两幅)

(木雕——最后的晚餐)
第一长老会教堂是由梅尔(J
T Mair)设计,它替代了建于1863年的原有教堂,新教堂属意大利罗马风格,
由100万块彩转堆砌而成,它错综复杂的花样是砖匠亚瑟塞夫顿(Arthur
Sefton)技艺的证明,同时,它也是新西兰教堂建筑的早期代表。于1915年2月10日正式开放,耗资18181英镑。
沿着泰大街继续走,不远在道对面又是一座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红砖教堂——圣约翰圣公会教堂,它的地址是爱斯客大街107号(107
Esk St),即泰街与爱斯客大街之间,我们只能在外面欣赏,无法进入,很遗憾。
(圣约翰圣公会教堂)
作为这座城市一部分的主要教堂之一,它的主体部分的奠基石早在1887年就已完成,但教堂的工程全部完成却已到了下个世纪的1976年。设计者为威尔森,哥特风格,主体部分完成于1913年。它以其哥特式的石头窗饰及木制的拱形天棚而著名,另外,还有2001年重修的有关汤姆森(J
T Thomson)的纪念花窗,只是无法进入参观。
下一个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教堂——圣玛利天主教堂(长方形廊柱大厅式)。
教堂位于Otepuni花园一侧的泰恩(Tyne)大街111号,于1905年正式开放,被称之为“大洋洲及南太平洋地区”最优美的教堂,同时也是因佛卡吉尔的地标。飞行员说教堂上面高高的十字架就是他们进出本市的航标。铜制的圆形穹顶为这一建筑的特色,在这里很少见,虽然哈尔滨人却习以为常,称之为“洋葱头”。
教堂为二层。进入教堂,正面上方为一个巨大的玫瑰花窗,花窗上是天使的人头,2001年重修,下面为耶稣蒙难像,两边有彩色的人物3人,左边为女性,右边为男女各一人,不知道代表着什么,不好乱说。墙壁两侧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故事,表现手法确实现代立体派的浮雕,黑白两色,厅堂布置独树一帜。设计者是彼得(F
W
Petre),他还设计了基督城的神圣誓言大教堂,不知是否在地震中毁掉了,它们同样具有新古典主义文艺复兴风格。彼得喜欢用混凝土,被成为是“混凝土大王”。
在银行角,我又发现了一个叫做新生活的教堂。
它位于泰大街1号,是五旬节教堂(Pentecostal
church)。教堂的外观很古典,其他就一概不知了。
在这里右转直行进入蒂大街178号,就是圣保罗长老会教堂。
设计者为伯韦尔(F W
Burwell),为了让他这座教堂成为这平坦城市的地标,原设计者曾把塔尖设计成了40米,但这一设想未被采纳。50年后,由莱特博迪(N
R Lightbody)一座方形塔楼添加里上去,装载那些在意大利用缴获的枪铸造的钟。也是没能进入里面参观。
当我们最后一次走在因佛卡吉尔的大街上,路过一个十字路口时,发现了这座不折不扣的现代派教堂——中心施洗教堂。
(中心施洗教堂)
它位于德佛伦街11号(11 Deveron Street),只看外形就可以了,里面没有传统教堂的美丽与奢华,就是一个普通的大会堂。
至此,我的首次因佛卡吉尔之行就结束了。虽然遗漏了一些经典建筑,但如果有时间,我会补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