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思者在说
思者在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1,324
  • 关注人气:3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智慧如何言说

(2006-12-21 22:14:02)
分类: 影音点评

              智慧如何言说

     ——答“zqdl”网友的哲学三问

 

一、问题由来

近日,一位署名zqdl的朋友给我留言,谈到了他(她)对我的关于《智慧的反讽》一文的理解,并在线向我提出三个问题。其实,这三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不是好回答的。但是,我还是在下面的文字中试图来回答。不当之处,还望批评。

二、三个疑问

这位朋友提出的三个问题是:

首先,该如何理解“智慧”这一概念呢?您谈到“哲学的真正含义并不在于智慧本身,而在于这种智慧如何而来”,那么,“智慧”的内涵和外延又是什么呢?我觉得不回答这一问题,似乎还是难以对“哲学是什么”进行澄清。

第二,您谈到“我主张把哲学理解为对话的哲学,哲学的核心就是对话”。我记得柏拉图也提到过,他说谈话法是知识的产婆术。我不知道您所说的“对话”与柏拉图的“谈话法”是否是同一所指?如果是的话,那柏拉图所说的“知识”是否就一定是哲学呢?

第三,按照中国学者传统的看法,比较倾向于把哲学看成是一种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而在西方学者看来,中国人的这种理解并不是真正的哲学。他们认为,包括现在有些中国学者也认为,真正的哲学是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而不是中国传统人生观意义上的;而且,他们认为哲学探索的不是真理,而是“真”,“真理”和“真”看似一样,实际上完全是两码事。甚至我有做哲学研究的朋友据此提出所谓的“中国哲学”其实并不存在。不知道我们应当如何调和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呢?贾老师所理解的哲学,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还是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呢?

三、我的答复

因为你每次署名都是“zqdl”,所以,我也就冒昧这样称呼你吧。感谢你一直以来关注我的博客,我注意到,自从你第一次在我博客上评论留言,有十几次了,这说明,你一直与我的思想在进行着一种互动之中。正如你说的,几乎每天都习惯地到我博客上看一看,更多的情况下你尽管吝啬留下你的高见,但还是能够感到你是一位善于思考、很勤奋的人。记得我曾经问过你是否是学哲学的,你只是告诉我自己的专业不是哲学,但我还是感觉到一种来自哲学素养上的与众不同。你看问题的视角,看问题的角度,看问题的深度,看问题的敏锐,都让我感到你是一位至少有一定哲学素养并对哲学有一定感悟天赋的人。而且每次你的留言,都让我感到了一种欣慰。你对哲学的兴趣让我们这些从事哲学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一种压力和汗颜,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对哲学,尤其是马哲中存在的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读进行一些正本清源的梳理。你在留言中谈到的几个问题,我觉得很有道理。本该早点回复,因近日事情较多,迟复为歉。

关于你问到的智慧是什么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哲学是什么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要是想让哲学家出丑,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问他“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我想,你这位朋友能够提出智慧是什么的问题,这本身也表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远没有达到一种哲学的境界。大概今天没有什么人会不赞同哲学的智慧理解了。但是,我认为哲学的真正含义并不在于智慧本身,而在于从何而来的,这种从何而来的问题便是哲学。举个例子,一个人肚子饿了,对于这个问题如何回答,通常会有,肚子饿了弄饭吃,但是,这样的回答本身并不是哲学,哲学思考的问题在于不是弄饭吃,而是怎样弄到饭吃。同样,弄到饭后填饱肚子解决饥饿这是一种处理方式,但这样的处理同样不是在哲学层次。对于哲学来说,它并不是像一般人那样仅仅把填饱肚子作为解决饥饿的最有效的方式,相反却是能够把得到的这些用于填饥的食物看作是一种生命情调和生活方式,这样的思考同样也是哲学的。这样说来,哲学层面上的思考是以智慧为指向,并伴随着人的思维过程的展开进一步凝聚、沉淀、内化为人的精神世界本身。如果非要给智慧进行界定的话,我认为,哲学的智慧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它解决的是人的生存的前提性问题,而不是生存本身。这乃是智慧的本质,并伴随着人的实践活动表现在人的生活得各个层面得到延伸和扩展。

关于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对话的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在我看来,哲学的智慧是人的一种自觉体认,而这种体认是通过对话来不断澄明的。哲学的对话是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构成了哲学的一种独特的生成方式。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通常把辩证法理解为思辨与经验的对话,实现这之所谓辩证法者,就在于它就是自己的反对者。怀疑自己,乃是最高的艺术和力量。这种怀疑也就是把“我”设想为“你”而进行的对话。这样的对话与柏拉图的谈话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这种谈话并不能仅仅理解为经验意义上的对话,而应该将谈话进一步提升,凝练,使其内化为人的精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理解的对话与柏拉图的谈话法如果有一致性的话,那便是在这一点上。否则便不一致。所以,问题不在于对话与谈话法表述上的不同,而在于这样的看似相似的东西能不能在一个超越经验思维的层面上得到一致性的求解。这与人们通常理解的通过谈话,甚至通过教与学而获得知识是两种不同的意义。

关于对哲学的理解,西方与中国的确理解上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原因可能很多,不过,无论有多少原因,在我看来,对哲学理解上还是有共性的东西的。中国学者之所以偏重于从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上来理解哲学,这是与中国传统对哲学的理解上的道德和伦理的旨趣有关系的。中国是一个道德大国,又是一个充满道德说教的文化大国,但是,中国的这种道德力量并没有上升为一种政治上的文明。而是将一些非道德的行为赋予了道德的意蕴,哲学就此沦落为一种工具,因而失去了本来的崇高。从西方人的思维看,他们对哲学的理解显然要比我们到位,而且更能体现出一种哲学的思维贯穿在其中。他们认为,哲学关注的核心是存在论(本体论)的问题,是对存在之思,他们更看重的是这种思之本身,他们把思之崇高看作是哲学的使命,在这一点上,不像我们总是习惯于把这种崇高分割成几个阶段或哪一天能够实现的经验思维水平上。这是两种思维,这两种思维之间不存在什么调和的问题,实际上西方哲学思维中有的我们都有了,而我们没有的,西方哲学中同样让我们叹服。或许在这里,我可以回答你,国内有学者所谈的中国无哲学是有一定道理的,大概在生活中你也会经常地听到类似的话,中国没有纯粹的哲学,中国是一个总是强调把哲学的高深用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加以彩剪的,中国人对待哲学的态度,并不在于它是不是哲学,而在于什么的哲学更适合中国国情,什么样的哲学更实用,它着眼于“用”而不在于弄清楚是什么。在对哲学的理解上,我更倾向于从学理上对哲学进行梳理,真正达至哲学智慧的本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