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辣语点评 |
—— 提高国民素质需要恶搞“红色经典”
文/快活林
当“恶搞”风靡网络,它给人们带来几多欢喜几多愁:恶搞“红色经典”到底应不应该,成了网上近期一直讨论的话题。北京某报和新浪论坛联合进行了一项调查,据显示:约有八成的网民不赞成“红色恶搞”,并且许多名人、明星也都纷纷发表看法,指责这一“恶劣”行径。
年初,当胡戈恶搞“馒头”时,人们没有激怒;当北漂族“非常真人”恶搞时,人们也没有太大“反应”。但是当有人对“红色经典”进行恶搞时,立即招来一片骂声,比较著名的就是网络电影《雷锋初恋的女友》、恶搞短片《铁道游击队》和flash《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面对红色“恶搞”的日益泛滥,有正义感的人终于沉不住气了,纷纷出来匡扶正义,认为它不符合事实,戏谑英雄,伤害观众感情,更有网友大喊:“为了我们的明天,为了我们的后代,让我们对这些卑劣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抵制吧……”
但依笔者来看,把握适当的尺度,“恶搞”一下红色经典没有什么不好的!最起码它刺激了国人的良知,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测验了人性泯灭的程度。这,又通常是常规教育所达不到的。可以说,我为红色“恶搞”击掌叫好。
有人说,恶搞“红色经典”容易误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能导致使命感、责任感的淡漠。其实,没有“红色恶搞”他们的良知就不淡薄了吗?其实,有一部分人比恶搞的更没有良知,他们的所做所为更让人深思和憎恶。浙江农村一大学生,只知道向家中要钱,又嫌家穷欲解除父子关系,并放狂言要踩死老父。还有个别小学生,他们认为虽然从小学就开始接受爱国教育,也学习了很多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但学过毕竟只是学过,不在同一个时代,很难感悟英雄们当时的思想,他们甚至觉得英雄们有点傻……小孩是这样的,那大人呢?据某报报道,一个老农目睹车祸的全过程,没想到被撞死的竟然是自己的儿子,但他只知道看热闹,却忘记记住车牌号。
说来说去,还是一个关于良知的问题。那么何谓良知呢?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是人性对善恶美丑最基本的识别,可以简单理解为知耻、知愧和知恩。关于良知,前不久河南“名记”、人工呼吸救人的曹爱文作出了最好的解释:救人很正常,见死不救才应该成为新闻。“我做的只是一件小事。人们过多关注这件事是一种悲哀,说明我们的社会有良知的人少了,关键时愿意挺身站出来的人少了。”
生活可以没有恶搞,但人类绝对不能没有良知。但从现在情况看,却是需要恶搞来激发和挽救人们的良知,以防止道德底线的彻底崩溃。教育学家王阳明说得好,良知不仅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原则,也是自然界赖以存在的依据。要想把良知发扬光大,教育还是根本。如今,生随着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孩子过多“溺爱”;当他们进入象牙塔后,又有些人开始沉醉在“天堂”中而不知人间疾苦。这个时候,社会、学校和家庭该尽自己的义务了,培养孩子的良知,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而重要的教育过程。著名作家叶永烈说,之所以出现英雄形象被损毁,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现在我们对英雄们的事迹宣传得不够。此外,他认为还要琢磨今天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他们中有的人做事要先计算,看值得或者不值得。”这说明什么?说明需要教育的不仅是对“红色经典”进行恶搞的人,还有“欣赏”和不知有“红色”恶搞的人。
关于“红色恶搞”,虽然没有提倡的必要,因为“恶搞”的题材可以很丰富,可以发挥创作性,但是应该守住道德底线,对民族英雄予以尊重。不过,笔者建议,在某一阶段,某一场合,仍可适当恶搞一下“红色经典”,以测验一下国人的“良知度”,刺激他们的人性末稍反应神经。因为,人们向来对正面教材理解不透,对传统教育麻木不仁、不疼不痒,就好比,小朋友总爱穿反鞋,不防试验一下,先让他穿反鞋,总是感觉别扭后就自然知道正确的穿鞋方法了。
严正声明:本文原创,新浪博客独家稿件。若媒体转载,敬请联系;个人转载,请署吾名。谢绝平面媒体擅自转载、免费用稿。稿质优劣不谈,这毕竟是自己心血之作。编写不易,还望海涵。
联系方式:zhaolin_411@163.com
请阅读本人近期稿件
前一篇:“锋芝”复合应该感谢李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