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活轨迹 |
前天赶到缙云已是晚上八点半。九个月前曾经尝过这里的美食,是以在路上就开始回味起来。当我们在县城一家非常简陋的小店坐下来的时候,已经被勾人的香气迷住了,顾不得这山里初冬的寒风。
鸭头!每人两支。门前两口大锅里炖着的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就是它!缙云养鸭人遍布中国,W与M也都是个中高手,所以缙云人炖鸭头的手艺自然高超,炖得烂而入味,看着就要流口水,吃得更是上瘾。接着是两大盘骨头,有点东北架子骨的样子,我们五人十爪齐上,不一会儿,每个人面前都堆了一座小山。还有呢:每人一大碗饺子,饺子皮是用红薯粉做的,别有一番风味。还有一大碗“鱼丸”,吃了才知不是鱼丸,而是缙云豆腐。吃得有点过头,也有点浪费,直后悔下午在飞机上很不明智地消灭了一份禾粉。鸭头的美味实在勾人,忍不住每人又加了一个!
第二天中午是正餐,免不了缙云特色菜大点兵,大都在外难得一见,家常口味的那种,两个字:开胃!只是苦了胃先生。晚餐有缙云的父母官在场,点的菜依然照顾我们几个异乡客,又是另一桌的地方特色。
今天一早起来,肚子还是胀胀的,决定今天节食,让胃喘口气。上午提早结束了董事会,随口一个提议,一帮人扭头就冲出会议室——去W的老家看看!
LEXUS在山间公路飞驰了大半个小时,停在了路边一幢四五层的楼房前,这里很多人家都修这样的楼房,按W的话说,纯属资源浪费。这是W姐姐的家,家里没人,也没锁门,我们毫不客气地就进去了。院子里几只母鸡懒懒地在晒太阳,任我们这帮不速之客四处折腾。有一口压井,轻轻一压就有清泉流出。旁边还有真正的自来水——接自山上的泉水,打开水龙头,泉水自然流下来,真正自来,绝对免费!
M一进门就开始快乐地搜寻起来。“好消息,有土面!”这里的土面是很美味的那种,面粉先入味,再拉成细长的面条晾干,沿路看到好多家晒面,挂在门口像一匹匹旧时的土织布。厨房里有一口大缸,还以为是米缸,揭开一看,结果是满缸的酒!M舀出一碗,红红的,“烧酒!来,好喝哟!”一会儿翻出一袋杨梅干递给我们,还没开吃,冰箱里又发现一袋冰镇杨梅!我们在主人缺位的情况下,毫不客气地把自己当了主人。
或许在车上M被我们说了一句不是一个称职的山里媳妇,她决定展示一下拿手的下土面的手艺,而我们四个大男人,则被分派去巡视山里的自留地。
这里四周都是山,层层叠叠,峰峦环绕,远处是淡淡的青烟,近一点是醉人的晚秋:火红、金黄、明黄、深绿、翠绿,在清新的空气中,色彩愈发显得斑斓。漫山皆是果树,杨梅、橘子、板栗,不时矗立一两棵金黄的水杉。山多,田地自然金贵,就着山坡,这里的山民用石头垒起一层层的梯田。稻田里满是稻茬和草垛,间或是一片麦田、菜地,看着各种各样的蔬菜瓜果,所有农家的记忆,在这里都可以得以复苏。
巡视回来,午餐也已经就绪,一大锅的土面,和着青菜和咸肉,闻着就开胃。每人满满盛上一大海碗,再来一大碗热腾腾的烧酒,双手捧碗一碰,大有一种古代侠士的豪气。本以为这一大碗面吃不完,没想到边吃边喝边海侃不知不觉就见了底,再煮一锅!酒足面饱之后,留下一桌锅碗瓢盆狼藉而去,可以想见,主人回家后该是如何大吃一惊。
为了消化满腹的土面,我们沿着一条小溪而上,寻找W儿时玩水的地方。整条溪沟均是山石构成,鲜有泥土,溪水清澈见底,时有小鱼出入石缝中——就是这两天餐桌上最美味的称之为“石斑”的那种。
我们一直在嶙峋怪石间跳跃,随手摘下几颗路边的橘子,蜜甜可口,算作是餐后水果。到了半山腰,见到一汪潭水,泛出微微蓝色,清澈见底。四周均是绝壁,真是一个绝佳的浴场。奇怪怎么没人把它包装给九天仙女,而是让W和儿时的玩伴在这里疯狂,表演攀爬绝壁或者高台跳水的绝技。
按计划今晚要赶到上海。下午临走前,我们每人又吃了一个热腾腾的缙云烧饼,把个肚子撑得圆圆的。这次缙云之行,大饱了口福,大苦了胃。夜幕中,汽车奔驰在沪杭高速,一轮金黄的满月紧随我们同行,在车内有韵律的鼾声中陪伴我打下这篇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