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麒派专场的感想
(2010-06-14 15:45:13)
标签:
杂谈京剧传承周信芳 |
分类: 瑜艺 |
昨晚在上海逸夫看陈少云老师的《追韩信》,之前垫的是冯蕴《女杀四门》,迟小秋和朱强《武家坡》。观众没坐满,但气氛是热烈的,动不动就叫好鼓掌嬉笑互动。在上海,麒派戏还是很有卖点,至少有个本土文化的共鸣在。周信芳先生的艺术,许多年来业内外评说不一,有一点必须承认和仰视:他是集演员、编剧、导演、商人于一体的大家。之所以周先生是梅先生以外的另一个京剧的重要符号,也在于此。拿今天的话说,是复合型艺术家。
麒派后人有很多,陈少云先生是我最爱的一位。到了今天,许多人已经不去在意麒派这回事,而更愿意看陈少云的表演,一如我。昨晚在侧幕仔细看了一出,激动不已。也不由担心:陈少云之后,有谁能扛起麒派大旗呢?担心以后,只能释怀:历史的进程也就是这样,无法避免的失落,也许是新一时代的开端。但是往往人们就是不甘心失落了,于是费尽心思地保护。我想,陈少云不是被保护出来的艺术家吧。
记得两年前,我领着一个苏州籍的小师弟,敲开了陈少云的家门,用我的三寸不烂,动摇了陈老师决不收徒的谦卑。几个月后,在我的策划运作下,“陈少云收徒仪式”在上海南伶酒家举行。这个始终把自己当成学生的艺术家,终于成了人家的师父。而我,在心里一直尊敬着陈老师,也把自己归在了他的学生里。谁规定了,我不能学习麒和马?谁规定了,我不能喜爱裴艳玲和魏海敏?谁规定了,我不能同时唱好《赵氏孤儿》和《搜孤救孤》?
说说另外两出戏吧。《女杀四门》,冯蕴的得奖剧目,那时为了大赛,进行了结构和技巧上的处理加工,显得不那么絮烦累赘,也比较紧凑了。至于最后开城前的二黄碰板,到底有没有必要唱,值得商榷。除非能唱出一朵花,否则大可精简成四句摇板或流水,速战速决,见好就收。《武家坡》么,我看谁演薛平贵,都像是我的赝品。我这样是不对的,但就是会觉得好笑。恕我先入为主地认为,薛平贵应该就是我这样的袖珍版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