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赖国清的博客
赖国清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93,396
  • 关注人气:2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分:第十六节气寒暑平

(2016-09-21 21:01:58)
标签:

秋分

节气

文化

传统

民俗

分类: 二十四节气

节气文化,传统农耕,时令序曲,田园景象,农谚民俗,诗意乡愁

 

寒暑平和昼夜均,阴阳相半在秋分。金风送爽时时觉,丹桂飘香处处闻。
   雁向南天排汉字,枫由夕照染衣裙。良辰可惜无卿共,慎把情思托付云。

一首《秋分》七律诗(作者佚名),生动地描写了秋分节气的气象特点和物候特征,以及良辰情思。“寒暑平”、“昼夜均”、“阴阳相半”、“金风送爽”、“丹桂飘香”、“雁排汉字”等,都是典型的季节象征和时令雅观。

我们刚刚送走中秋的圆月,又刚刚观过钱塘江大潮,今天(2016年9月22日,农历八月二十二)16时21分正式迎来秋分。对于经历了几个月的酷暑潮热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令人身心舒展的节气,是一个让人心旷神怡的节气。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日至24日交节。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地球大部分地区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在北极点与南极点附近,这一天可以观测到太阳整日在地平线上徘徊转圈的特殊现象。另外,当度过了这天的“日夜均分”12小时,时间就由原来的昼长夜短,开始变为昼短夜长,这与春分之后开始昼长夜短恰恰相反。

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这与前面介绍过的春分节气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与此同时,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正好平分了秋季。你看,宇宙与节气的运行多么规律,我国古人对节气的观察和把握是多么科学而准确。

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同其他节气三候一样,此三候指的是与本节气相对应的自然现象及物候。

一候雷始收声。古有鲍氏曰:“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上空就不再打雷了。应该说,这是指一般概率而言,因为雷电多产生于强对流天气,也与大地及云层气温直接相关。秋分之后,凉风细雨天气是不会打雷的;仍处于高温湿热的地方(例如长江以南),还是会出现雷雨交加现象的。

二候蛰虫坯户。蛰(音哲),毒虫,这里泛指要蛰伏起来的虫子。坯(音培),垒墙的土块及未烧的陶瓦谓之坯,此处的坯,指细泥也。这里是说,秋分之后,天气变冷,一些蛰居的虫子开始藏入洞穴,并用细土封堵洞口,防止寒气侵入。各种动物都能感知季节与气候的变化,也都能以自己的生存之道保全自己。当然,不同的虫子蛰伏时间有早有晚,它们会按照天时(气候)、地利(环境)及自身条件决定是否蛰伏和蛰伏的时机。秋后走在野外,一些夏季的昆虫已经没有了声息,说明它们早就蛰伏起来了,而有些秋虫则鸣叫得特别响亮,说明它们很适应目前的气候。

三候水始涸。《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秋分之后,雨水减少,气候干燥,水汽蒸发快,河流湖泊等地面水量变少,一些低洼沼泽及溪流会逐渐干涸。这是季节性的自然现象,十分正常。现在由于人为因素,一些河塘、水库每到秋冬也会干涸,很多过去四季都清水长流的河流都早已干涸,河床变成了旱地。人类必须认识自身行为对环境破坏的严重性,自觉爱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如上所说,虫子、山水都能感知季节的变化,人类或许更为敏感。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左右。近日来,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的气温已经下降到20度到30度左右,平均气温多在25度左右,有的地方甚至下降到20度左右。江淮及以南地区,酷暑高温也基本结束。北方冷高压开始影响我国,它形成并控制下沉的干燥冷空气,先是宣告了我国东北、华北、西北、黄淮等大部分地区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正是宜人的美好时节。对于气候炎热的南方来说,到了秋分,才真正开始入秋。

置此时节,若是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场秋雨。当然,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秋雨多为绵绵细雨。每每风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为明显的降温,故民谚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等等说法。而在江淮及以南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在沿海地区,可能仍有台风袭扰。秋分到来的最近,台风就袭击了福建沿海等地,并给城乡造成了较大的破坏。这些,都需要我们有所防备,主动应对。

在我国广大农村,秋分农事深植于农家心中。秋分到来,成熟的作物要秋收,越冬的作物要播种。汉末崔寔(音实)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我国农民很早以前就以秋分作为秋种的标志日期了,历代皇家也不忘秋分时节督促和鼓励秋耕秋种。

当然,我国南方与北方的田地耕作,或早或晚,各有时间差异。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但华中、华南地区的种麦时间却要晚一些。这是因为,要等田地里的作物完全收获后,还要等候水份过多的土壤降低湿度才以便耕作。另外,此时气温仍然较高,冬作物过早播种、过早生苗,非常不利于越冬和后期生长。例如,在我的湖北大悟县家乡,一般要到农历九月中旬、即“寒露”前后才大举播种小麦、油菜和豌豆。

曾经的农村,秋分时节的秋收、秋耕、秋种之“三秋”大忙,无不热火朝天,紧张有序。稻谷抢收,观天测云,防止雨淋之害;棉花抢摘,观日就晴,以防影响品质。越冬的麦子与油菜,腾田地、积土肥以备播,防误农时。今年秋分前夕,我乘坐火车行进在河南、河北平原,看到京广线沿途两侧正显秋意,已经腾出的地块刚刚种上了小麦或者正在进行播种,而一片片掰过玉米棒子的秸杆仍长在地里,墨绿墨绿地等待着最后的耕作。一些公路上,极不科学地晒着黄灿灿的玉米。由于青壮年农民都进城打工去了,田地里大多都只有一两个妇女或老人在劳作,广袤的原野显得那么冷清和“秋凉”。

1990年代以来,每年秋分前后,河南、陕西、山东、湖北等省大批以中老年妇女为主体的打工队伍,组成万名摘棉大军,乘坐列车(或铁路专门开行的采棉专列)前往新疆,分赴全疆各地采摘棉花。那里一望无际的棉田,白如银海,摘下的堆堆棉花,如同银山,那是新疆最具特色的秋收景象。此时走进华北、东北、西北农村,可见各村各户的房顶、场院都晒满玉米棒子或脱粒后的玉米,墙上、树上也都挂满一串串玉米棒子,满眼一派金黄,是真正的“金秋”之景。

在我那可爱的湖北家乡,秋分到来之前已经收割了大部分水稻。家乡的秋收,重头戏就是水稻的收割。曾经的家乡,所有田地都得到充分利用,稻谷成熟前后,自然是最美的秋景,而且这美景是从春天开始,一直延续变幻而来——那条条山冲,都是连绵不断的稻田,大块的,小块的,紧密相连,高低错落,如同拼图。终年不息的小溪从田间穿过,一片片旱地分布于山冲两侧。冬去春来,桃花绽放,田地里油绿的麦苗很快长高抽穗,麦熟穗黄。成片儿的豌豆,绿蔓翠荚,花如彩蝶,鲜嫩惹眼。麦收田空,种稻栽秧,灌水整平的田块映照着白云与青山,如同一面面明镜。操纵着犁耙的农民和耕牛奋力于田间,传出阵阵喝唱与水声。一只只白鹭飞翔于山冲和水田之间,更显农耕的美妙与自然的和谐。当秧苗泛青分蘖,片片稻田绿波荡漾,整条的山冲郁郁葱葱,稻叶的清香浸润乡间,沁人肺腑。在稻田里推耙除草的人,或黑或白,时隐时现,如同油画中的点缀。月过中秋,水稻成熟,山冲里一派金黄,稻香四溢,山风吹拂,稻浪翻波。放眼条条山冲,金黄的稻田与墨绿的青山相映成趣。而山冲两侧的旱地里,高粱、棉花、花生、红薯、芝麻、绿豆、瓜果等作物也相继成熟,各呈异采,投入秋收大忙的农民们日夜辛劳着、快乐着……

 未脱粒的稻谷“草头”整齐地堆垛在稻场边,一户一垛。人们看着自家的稻谷垛子,既有辛劳后的甘甜、收获后的喜悦,有的也有收不足食的忧虑。大家相互观看稻垛子,有时会因别人的稻谷多而产生羡慕,而更多的则是相互的客气和恭维:“你这么大一垛谷,怎么吃得了啊!”对此,对方会回答道:“见笑哇,我怕到过年连年饭米都没得。”说完,彼此都哈哈一笑。

那是农民们对劳动成果的欣赏,是农耕生活的一种韵味。农民们虽然辛劳,却充满着兴奋与快乐;虽然苦累,日子却很红火,觉得有意思。这一切,今天都被城镇化无情地埋葬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如今农村已经没有种田人了,田地都已荒弃。不过,山上的板栗树近二三十年来发展多了。民谚有“九月的栗子笑哈哈”之说,实际上时近秋分已是家乡打栗子的时候。漫山遍野的板栗树上,小碗口大的球状栗包如同绿色刺猬,压在枝头。过去,人们打下栗包,用剪子艰难地剥出栗子。现在则将栗包采下,堆放若干天,栗包自行“笑开”口儿,能比较容易地剥出栗子。家乡的板栗光泽红艳,又甜又脆,极富营养,是全国驰名的“宣化红”。以2016年的收购价为例,一公斤栗子能卖5元多钱。只是留守在家的古稀老人们,连上山收获板栗的能力也没有了,远在外地打工的青壮人算算经济账,也不愿意请假回家打板栗,因而很多板栗也就丢弃了。

春天有踏青踏春,秋分则是踏秋的正式开始,闲暇的人们可以到大自然中尽情享受秋天的景色和怡人的空气。而在传统文化中,秋分时节却有着不少祭祀及民俗活动,例如“秋祭月”、“拜秋神”、“送秋牛”等等,都是农耕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先说“秋祭月”。我国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祭月节”演进而来。我国先民认为,日属阳之精,月属阴之精,“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故祭以二分,为得阴阳之义”。因此,春分和秋分就分别成了祭祀太阳和祭祀月亮的日子。秋分之日,天空明净,星朗月明,确属赏月的最佳时期。但是,由于这天每年不固定,不一定都有圆月,会使祭月活动不够完美。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日调整至中秋日。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帝王们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皆与秋分、中秋相关。《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后来也逐渐影响到民间。作为以农耕为本的人们,祭祀月亮也是他们尊天敬地的一种表现。对天地不尊,对大自然没有敬畏,就会干出违背天地常理及自然规律的愚蠢之事,甚至将自身的“人祸”转嫁为“天灾”,那是要遭报应的。

北京、江西、浙江、广东等地区,都曾有“秋祭月”活动。北京月坛就是明代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有文献这样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可见祭祀活动要进行到凌晨以后。虽然隆重,但“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谚所说的“男不拜月”。浙江杭州等地祭月风俗略同于北京,各家各户焚香秉烛、望空顶礼,小儿少女膜拜于月下,嬉戏于灯前,谓之“斋月宫”。江西南昌等地,也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因为月宫里的嫦娥是位女子,女子代表阴性,过去又盛行“男尊女卑”思想,故男子不给女子下跪,因此也不能下跪拜月。世到如今,社会进步了,男子向女子求婚都是要下跪的,此乃后话。

再说“送秋牛”。秋分时节是中国农村大举秋耕秋播的时候,耕牛再次受到人们的敬重,遵循农时而耕作受到广泛重视,一些地方的民间便兴起了“送秋牛”的习俗。当然,那不是送真的耕牛,而是挨家挨户送秋牛图。“送秋牛”者,在红纸或黄纸上印上农历节气,印上农夫驱牛耕田的图案,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民间善言善唱者,主要说唱一些秋耕和不违农时的话。他们每到一家农户,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赏钱为止。词句虽是随口现编,却句句有韵而动听,颇有劝农劝耕的宣传鼓动作用。因此,有的农民把他们称为“秋官”,将其说唱活动称为“说秋”。对于旧时的农耕生活,这种人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兴媒体人”也。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今为五邑,广东省江门市)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所谓“秋菜”,实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每逢秋分那天,人们都去采“秋菜”。采回的“秋菜”与鱼片煲汤,名曰“秋汤”。当地有顺口溜说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野苋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食用有利于健康,秋分食之,人们祈求的是家宅安宁,身强体壮。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习俗。

春分与秋分,宇宙运行、循序农耕,都有相似之处,民间一些习俗也多有类同。例如舂分时的“送春牛”、“春分竖蛋”、春分“粘雀子嘴”以免得雀儿来破坏庄稼等民俗,秋分之时也都有形式类似或基本相同的表现。例如“春分到,蛋儿俏”和“秋分到,蛋儿俏”,每年的春分或秋分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大家选择一个体量匀称的新鲜鸡蛋,轻轻地竖放在桌上,失败者虽然多,成功者也不少,竖立起蛋儿好不风光。

为什么春分和秋分这天鸡蛋容易竖起来?有人认为,春分、秋分是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子,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鸡蛋较容易竖立。也有人说,春分和秋分之时天气晴和,人心舒畅,行动敏捷,有利于竖蛋成功。

秋分放风筝,是一个适时且深受孩童喜爱的习俗。秋分时节,风和日丽,气候宜人,很多地方的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到开阔之地或者郊外放风筝。风筝可在市上买到,自扎风筝更有趣味。此项活动有利于享受自然,放松心情,锻炼身体。“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秋日晴空,激越向上,唐代诗人刘禹锡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大家在放飞风筝之时可以感悟其意境诗情,陶冶自身的性情。

关于秋分养生。秋分者,阴阳相半,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要想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秋季天气干燥,主要外邪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秋风袭来,寒凉渐重,多出现凉燥。同时,秋燥中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饮食调养上,应多喝开水,多吃清润食物诸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莲子、百合、木耳、萝卜、鲜梨等,以期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秋季菊香蟹肥,有些人喜欢吃蟹,但螃蟹是大寒之物,不宜多吃。

精神调养方面,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老年人可减少说话,多登高远眺,让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消散。同时,秋分之后,气候渐凉,一些人的情绪未免有些垂暮之感,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说。所以这时,人们应神志宁静,收敛神气,减缓肃杀之气对身心的影响。在天高气爽之日,应适当开展登山、慢跑、散步、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等锻炼活动,同时注意动静结合,动则强身,静则养身,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为迎接将要到来的寒冷储蓄能量。这正可谓: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归帆宜早挂,莫待雪纷纷。

(2016年9月22  星期四

白露:十五节气露为霜                处暑:十四节气望新凉

   立秋:十三节气气始肃                大暑:十二节气热至

小暑:十一节气温风                  夏至:第十节气晴雨

芒种:第九节气快快                    小满:第八节气有寓

立夏:第七节气斗芳                 谷雨:第六节气赏暮

清明:第五节气咏清            春分:第四节气日夜

惊蛰:第三节气动起            听爸爸讲那过去的事

雨水:第二节气较低            人生转瞬已到古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