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我国的边境地区究竟有多难?
去我国边境地区究竟有多难?
撰文/单之蔷
中国和巴基斯坦交界地区,远处雪山上的皑皑白雪与近处草木的浓浓绿意,营造出一个桃花源般的秘境。由于此处位于中巴交界地区,如此美景,国人却很难近距离欣赏。摄影/张超音
中印交界处拉达克地区。和布达拉宫极为相似的寺庙。摄影/张超音
中国和尼泊尔交界处,木斯塘河谷中如花般的村落。摄影/张超音
摄影师张超音在木斯塘地区的工作照。近几年,张超音一直活跃在中国的边境地区,在那些国人很难到达的地方,他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带回了第一手的资料。而他作为摄影师到达这些地方仍然困难重重,层层审查自不必说,还要经常面临被拘捕扣押的危险。摄影/王心阳
普通中国公民很难自由出入的边境
地图上的藏南(西藏东南部)面积广袤,但是如果按照地图所画边界进入这一地带,尤其是错那、米林、墨脱、察隅4县南部,也许会因“非法进入边境地区”而被拘留,我们的摄影师和作者都曾在此遭遇过类似困境。这是因为,在这片风景优美、土地肥沃的地带,存在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第一图村庄背后所在山脊即在这条线上),边防军常在此巡逻。即使没有过线,如果没有办理有关边防证件,只要接近这一地区,就可能会被关押。摄影/谢罡
在我国最北端的北红村,我国与俄罗斯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为界。春秋之际,这里被滔滔黑龙江水自然分隔开来,而到了冬天,黑龙江千里冰封,两国之间也由此“天堑变通途”。为了标示两国界线,以前都会在黑龙江中心线上每隔几米立上一根木杆,并挂上标语以警示村民和游客禁止越界。而最近两年里,木杆却变成了一道严密的铁丝网,并有荷枪实弹的士兵定时巡逻。从此,游客再难靠近这里。摄影/徐国栋
现代意义的边界是如何形成的?
任何两个国家(政权)之间,必定有边界,但不同历史时期,边界的形式大不相同。在研究政区地理的权威周振鹤先生看来,西周至春秋时期,国家多为城邦式,呈点状分布,国与国间存在大片无主土地或偶尔有重叠。那时政权的核心是都邑,外围是“郊”、“牧”、“野”。只有“都邑”边界明确,外围几层都很模糊。
中国古代王朝大都有“天下”概念而没有现代意义的“国家”概念,因此也没有相应的边界。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边界最早产生于何时,学术界有争论。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余蔚看来,中国第一条现代意义的边界产生于北宋和辽之间,这条边界最初有一些缓冲区,但双方最终将所有地点精确,得到一条完整的线性边界。也有专家认为这是中国内部各地方政权间的边界,还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边界。
《尼布楚条约》在中国北部边陲划出了边界,这是中国与邻国第一次以谈判签订条约的形式划定边界,也使中国与周边各国的朝贡关系体系向近代条约体系转变。中国在此第一次提出了具有国名意义和主权国家意义的“中国”一词。条约划定了东北边界,从此我国疆域东至太平洋,南达今南沙群岛,西跨今帕米尔高原,北抵西伯利亚,与俄保持了长达160多年的和平相处关系,清代以前的朝代从来没有在这样广袤的版图上长期有效地统治过。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