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冯海宁
冯海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630
  • 关注人气:2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是“房地产大国”吗?

(2007-12-27 18:51:30)
标签:

我记录

城市印象

房价

房产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7年11月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5%,涨幅比上月高1.0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8%,涨幅比上月低0.8个百分点。

     每到房价榜单发布时,网络论坛中公众或愤怒或嘲弄,热情都异常高涨。然而最近几个月却呈现出冷清的迹象,笔者仔细琢磨才发现,原来“上榜”的城市都是“熟脸”,公众对房价产生了“审美疲劳”。作为多年的地产观察者和评论者,笔者也耳边常闻“房价‘皮’了说了白说”之类的奉劝。
     的确,公众期待、宏观调控和现实的巨大落差无法让人接受。就拿近期来说,当媒体普遍热议观望气氛和交易量萎缩现象时,当某些业内人士预言深圳房价将下降40%时,10月份的房价统计却交出了相反的成绩单——深圳房价同比上涨16.8%,着实令人哑然。
     应该说,公众对房价的关注度呈现下滑的态势,代表部分民意的网络论坛也少了往日的气象。日前,当某网友用“房地产大国”来折射房价涨幅时,就让笔者生出很多悲凉来——应该正确理解网友的观点——这不是戏弄,而是给我们提出了另一个看问题的视角。
     “大国崛起”、“大国制造”……这样的词汇已不鲜见,的确,不管从历史文化、人口、土地面积来看,还是从发展速度、综合国力来看,中国所担当的“大国”角色是举世公认的。就拿房地产来说,我们也可以自豪的说是“房地产大国”。比如,上月,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就表示,“世界上解决住房问题从来没有这么快。”这就是大国的速度。
    基于我国的人口数量,且人人都“享有适当住房”,说我国是“房地产大国”也是合理的。不过,在上面提到的那位网友的眼里,所谓的“房地产大国”,大概是用一种反讽的语法,从房价涨速和畸高程度来定义“房地产大国”的。言外之意是说,只有“房地产大国”的房价才会上涨这么快,或者说只有房价上涨这么快,大部分老百姓都买不起,才配称“房地产大国”。
    讽刺归讽刺,但却能引起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即,在我们这样的一个超级大国,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房价浮动水平和住房保障水平,才不至于在其他行业有大国名头,而房地产行业与大国名头无缘。按理说,人均住房面积至少不能是“房地产小国”的人均住房面积,房价涨幅和居民收入是有某种关联的,至少两者不能脱钩。
    但实际情况是,只有房价涨幅像“房地产大国”,拥有的“房奴”数量像“房地产大国”,居民住房面积等其他方面却与“房地产大国”不符。譬如,我国城市的保障房规划覆盖面几乎都在20%左右,而伦敦市长则喊出“必须保证50%”的狠话来。就保障房覆盖面而言,英国如果算不上“房地产大国”,那么我国就更算不上“房地产大国”了。
    更主要的是,“房地产大国”应该具有相对应的智慧、制度、义务和责任,以促使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放弃部分房地产利益,还利于民,让大部分人不再为房而累。其实,只有当大部分人轻松享受到适当住房、不为住房问题而沉重时,我们才无愧于“房地产大国”这个神圣称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