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结石娃娃”的罪魁祸首就是三鹿!

(2008-09-12 08:40:16)
标签:

杂谈

分类: 字的声音

 

 

 三鹿奶粉——“结石娃娃”的罪魁祸首

 

“结石娃娃”的罪魁祸首就是三鹿!

昨天发文只是质疑,因为我们的公信部门一句“不方便透露”,谁也不敢放言!如今,“结石娃娃”的元凶已投案自首: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1日晚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为对消费者负责,三鹿集团公司决定立即对2008年8月6日以前生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全部召回。

 

召回!就一句召回就算给消费者的答复吗?试问:三鹿问题奶粉的质检是怎么通过的?如果明知是问题奶粉还要投向市场,那问题就严重了,最起码难逃投毒的嫌疑!据说,三鹿奶粉还是国家免检产品,而恰恰就是这个让国家都放心的奶粉却吃出了人命,国家质检局难逃其咎!三鹿奶粉打着“国家免检”的幌子却频陷“质量门”,而且超过免检期依然使用免检的商标。

    - 2004年4月30日,据南宁媒体报道,南宁市质监局查出“三鹿”标称“国家免检产品标志”的0至12个月婴儿奶粉不合格,并以三鹿0至12个月婴儿奶粉抽检不合格为由将其“请”下货架。

  - 2004年5月1日,广东媒体消息说,到4月30日止,广州市工商部门查获不合格奶粉1231袋(罐),销毁劣质、过期奶粉346袋(400g),查处无照经营奶粉店铺21间,在被曝光的5个奶粉厂家名单中,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名列其中。

  - 2004年5月9日,据人民网海南视窗专讯,4月21日以来,三亚市卫生部门查封无卫生检验合格证的三鹿牌0-12个月婴儿奶粉94包(400克/包)及3听(900克/听),所查封的奶粉待检验结果出来后再作进一步处理。

  - 2004年5月26日,据新华网甘肃频道,甘肃质监部门截至目前查处涉嫌质量问题的奶粉12545袋,包括一些知名的品牌奶粉,三鹿集团好牛乳业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名列其中。

 

看来三鹿奶粉的质量问题不是偶然出现,为什么没有相关部门对其严查,还允许其大打国家免检牌?

 

下文是昨日文章:

或许是消费群体实在太特殊的缘故,有关奶粉的话题总是夺人眼球。2002年的惠氏、雅培风波,2004年的大头娃娃事件,无一例外都成为了街谈巷议的焦点。这些天,好几个省市又传出“黑奶粉”致众多婴孩患上肾结石。

 

据报道,9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院接收了一名特殊患者,病人是8个月大的婴儿,却患有双肾多发性结石输尿管结石病症。而且这是该院收治的第14名患有相同疾病的婴儿了。他们有许多相同点:来自甘肃农村,均不满周岁,都长期食用某品牌奶粉。而且,除甘肃外,山东潍坊、湖北、安徽、湖南、江西、江苏等地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患儿的最大共同点,也是长期食用同一种品牌的奶粉。

 

看到此,相信大家不禁都要发问:这“黑奶粉”是哪个品牌?甘肃省卫生厅给出的答复是不便透露。怎么个不便?看着一个个婴儿躺在病床上尿不出尿来还有什么不便之处,是嫌躺进来的娃娃少吗?要知道,在真相未明之前,此品牌奶粉怎么也应成为嫌疑对象,要即刻下架。否则,在字的掩护下,多拖一天,或许就多一个孩子受伤害。

 

甘肃省卫生厅的“不便”或许是因为没有详实的证据,无法判断患病与奶粉有直接关系。这边是没证据,而武汉同济医院小儿外科袁继炎、张文教授通过临床调查,高度怀疑某品牌奶粉与此密切相关,却不知这样的事到哪里去报告。虽然引起尿结石的原因很多,或先天性高钙尿,或饮用水水质偏“硬”,但此次众多“结石娃娃”唯一病因交集就是“长期食用同一品牌奶粉”。已有“大头娃娃”前车之鉴,这一“某”奶粉还要保护多久?试问:什么时候才方便?这类调查涉及复杂的医学鉴定,有关结论恐怕一年半载甚至几年时间内都难以作出,等到方便的时候,不知又有多少孩子无辜受害,人命关天啊!

 

当地媒体应该知道这是什么品牌,但它承担不起将所知信息公之于众的后果。其实也不一定是媒体不敢说,许多时候都是迫于上层的压力不能说。可一个“某”字,使所有正在让孩子吃奶粉的父母都会感到惶恐不安,他们不知道孩子吃的是不是这种奶粉。这个时候我们的公信部门在哪?这个时候慎言就不怕结石而不作为吗? 有些人在该审慎的时候不够审慎,在应该及时出手的时候瞻前顾后的表现,实在是见得太多了。这次即使有关部门与很多媒体依然没有点出这个奶粉的名字,也不奇怪。

 

如果我们把“黑奶粉”事件看作一个博弈过程,那么,政府、奶粉生产商、奶粉经销商和消费者就是四位弈者,而“黑奶粉”喂出大头娃娃,养出“结石娃娃”,则是本场博弈的最差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原因在于弈者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力量失衡现象。奶粉生产商和经销商构成了一个同盟,他们不仅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拥有庞大的低价奶品市场,还拥有宽松的经营环境,而消费者天生就处于弱势和依赖地位,他们在棋盘上的位置完全仰仗于政府这个高手的庇护,但遗憾的是,政府在奶品市场或者说食品安全体系上也存在着肌无力问题,所以,“黑奶粉”得以畅销全国各地,大头娃娃不是阜阳的特产,“结石娃娃”也不只在边远的西北甘肃才有,到底有多少婴儿深受“黑奶粉”的戕害,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政府不能只当救火队,而应从根本上反思“黑奶粉”的解决之道。而且出事了更要及时信息公开,藏着,掖着,盖着有用吗?纸终究包不住火!最后让我们向《东方早报》表示一下敬意吧,他的新闻说,“结石娃娃”喝的是三鹿奶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