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凡喜爱书法艺术之人,都知道王羲之和他那传世名作《兰亭序》,喜爱之人更是希望探究一点这名人和名作令人好奇之处,很不幸老歪就是其中一个。于是在雪迹未消的农历年中,怀着崇敬的心,大老远地跑到了离绍兴十多公里的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因为这地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兰亭”,正是王羲之作兰亭序之处。
据历史记载,公元353年,即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一干共42人聚会于兰亭,行修禊之礼、饮酒赋诗。“修禊”是古代一种消除污秽的祭祀,一般多是在农历三月三日春光明媚之时,选择水边,一方面祭神,同时大家也洗洗手脚,据说可排除邪恶不祥。这项仪式从西周就开始了,最初大概只是祭神,后来逐渐增加唱歌、宴会、作诗等节目。说得贴切点,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春游活动,在溪水便洗洗手脚,狂号几句流行的歌曲,打牌下棋什么的。只不过那个时候的文人更喜欢吟诗作赋,后来王羲之把大家的诗文编成一个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传说当时王羲之是乘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也就是再也写不出来了,难怪后人总有人怀疑这是不是王羲之的作品。只可惜这样一件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的书法珍品,到了唐太宗手里,他爱不忍释,临死时竟命人用它来殉葬,从此后世人便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

到兰亭,鹅池是必看之处。传说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于是在家里养了一群鹅,而现在兰亭的鹅池里也常年养着几只白净的鹅,很是可爱。在兰亭里,有一座三角形的碑亭,亭内碑石上刻有"鹅池"两个草书大字,但二字却笔迹不同。传说王羲之刚写完“鹅”字,准备写“池”字时,忽闻圣旨到,急忙搁笔迎旨。王羲之8岁的儿子王献之,趁父亲离开之际,提笔补上“池”字,于是这一碑二字,一肥一瘦,父子合璧,便成为了千古佳话。

走过小桥,绕过土丘,迎面看到的是康熙御笔的“兰亭”二字,但碑却从中断裂,兰亭二字是“兰无底,亭无头”,据说是文革期间被当做“四旧”给破坏了。也许这就是历史,兴和废的活动总在不断发生,留下来的总会免不了残缺些许吧!

我真不知道几十年后,这两个字还会不会缺胳臂少腿的,赶紧地合一张影,留下个历史的念想。

兰亭里有一块大大的碑,是康熙临写的兰亭序,一个皇帝能有如此一手字,也算是多才多艺了!

最有趣的还是曲水流觞。流觞亭前有一弯弯曲曲的水沟,水在曲沟里缓缓地流过,当年王羲之等人就是列坐在曲水岸边,有人在曲水的上游,在荷叶上放一只盛酒的杯子,酒杯由荷叶托着顺水流漂行,到谁处停下,谁就得赋诗一首,作不出者罚酒一杯。很多游人来到这里,也兴致勃勃地用塑料杯子,盛上饮料,放在曲水里"流觞",体味当年曲水邀欢的情趣。于是在离开兰亭的路上,我仿佛梦见了一个儿时的游戏:把酸得可以掉牙的酸枣,用大片的叶子漂在小溪的水面上,谁的沉了就要把酸枣吃掉,那满口的酸涩呀,至今还让我不能忘却。于是突发奇想,怎么就没有写出一篇《酸枣赋》呢?
推荐阅读我的其他作品:
歪语乱谈:
难忘满山的红杜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