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江苏的江阴,有一处“江苏学政衙署遗址”,有一群很有特色的城市雕塑,很好地反映了古代学子在科举中的不同境遇和表现。在老歪看来,这古代的科举和现代的高考一样,学子的喜怒哀乐都源自那个能定人终身的“榜”上了,当然现在就是那一纸“录取通知书”了。
江苏学政衙署,始建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学政衙署从宜兴移建江阴,始称“督学察院”,是科举时代主持考试秀才的官署。至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5年)随着科举制度废除,学政衙署裁撤,前后总共历时292年,有124任学政在位。
据说每当考试这一天,考生们都会穿戴整齐,天刚亮就来到仪门报到,经龙门检查后,到大堂领取考卷,按照考卷上的号码坐好,随着学政大人的云板响起,考试紧张地开始了。为了使考生看清题目,差役们会举着题板在走道上来回走动,并为视力有缺陷的考生高声朗诵两三遍。
但在考试中,考生却只有三种情况可以离开座位,1、饮水一次,2、上厕所一次,3、用中餐,但是各吃各的,不能交头接耳。未时,也就是现在的一点到三点之间,大门外会击鼓三声,堂上监考官会击云板三声,高呼“快誊真!”也提醒考生快誊正考卷。到申时,也就是3-5点之间,大门外再击鼓,堂上击云板,不论是否誊完都必须交卷,不交者收卷扶出。交卷时,考生将卷面印有姓名的浮签揭下,只写明坐号。学政阅卷时,只凭座号发复试通知。这和高考的“考生号”其实一样。
考完后,考生就只有安心等待放榜了,有的考生在这个榜前等待了几十年,仍然是榜上无名,待收拾了心情后,还要准备再一次考试,因为古代要找工作的路子实在是太窄。相比之下,现在的学生还是要幸福很多的了。
















锐博客首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