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已经多起来了,这明明在告诉我,一年的中秋又到了!
每年的中秋大家都要互相的问候,每年的问候好象总少不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句子。
这句子我已经认识好多好多年了,开始还以为这“婵娟”是个美丽的姑娘呢。后来上学了,成了半个知识分子了,也认识了苏轼,知道了“婵娟”就是那八月十五在天上挂着的,你愿意想成什么,她就是什么。
但我却一直不能想象,这苏轼他是怎么就写出这么好的句子来的呢?我已经努力好多年了,也没有发现一个比“婵娟”更有想象的比喻了,“千里共芙蓉”?那芙蓉姐姐道是高兴了,但中秋的晚上估计没几个愿意抬头的了。
按照题记来看,这首《水调歌头》是1076年苏轼任密州知府时,在中秋夜与友人同游,喝得酩酊大醉后写的。我不会喝酒,一喝就晕,所以一直以来诗写得不好,也许至少要拥有林总林不醉那样的酒量,才能体会酒中的豪放吧。
但据说苏轼的酒量并不很好。曾经举荐过苏洵的元老张方平是酒中豪侠,酒量可达百杯,欧阳修也是海量,他从不说喝多少杯,只会说喝多少天。但苏轼却说:“对你们海量的人我并不羡慕,我喝完一杯就醉,不是和你们一样得其所哉吗?”一杯酒就浇晕头的人成了酒中之仙,多少有点借酒发挥吧。
密州是一个穷郡,连州衙都会年久失修,苏轼就任密州虽然有仕途的不如意,但在这里却少了很多的约束。那“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豪放句子,就是来到密州后写出来的。
应该说,苏轼在密州的日子是过得很自在的,虽然他与朝思暮想的弟弟苏辙(也就是子由)始终没能相见,但他身边却多了一个王闰之,他第二任妻子。因此我始终认为,以苏轼的性格,在政治上的失意是不会让他抑郁太深的,因此对“高处不胜寒”的解释,是不应该牵涉太多朝廷皇宫的,顶多是对人生的感叹。
我更愿意苏轼是一个快意人生的人,因为懂得生活。他爱吃,自己研究“东坡肉”,爱喝,虽然量不大,但总是边滤酒边喝得大醉,他还爱开玩笑,和黄庭坚及苏小妹的诗文笑话实在不少。所以我宁愿相信这《水调歌头》是他醉后的才华横溢,而更少一点政治的抑郁。
试想在月圆的中秋之夜,苏轼挽着娇妻,和朋友一起喝得酩酊大醉,朋友道:“何不作词一首?”
苏轼端着酒杯不愿放手:“以何为题?”
朋友顺手一指:“以月如何?”
“这有何难?”一杯下肚后,指着月亮大声喊叫起来:“明月几时有,把酒、把酒问青天。”
朋友和妻子都没有出声,他们都等着看苏轼到底要问什么。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哈哈哈哈,他喝醉了。”朋友也带着几分的醉意。
“是啊,醉了就不要作了,回家吧!”妻子关心地问。
苏轼却并未理会:“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朋友久久没有出声,突然间拍案而起:“好词呀!当以歌而和之!”继而手舞足蹈地唱了起来。
“唉,可惜子由不在!”苏轼想到子由便有些惆怅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子由也许正在另一个地方看着这个同样的月亮呢!”妻子见丈夫情绪低落,急忙上前安慰。
“我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也安慰妻子。
“好好好,这几句入词甚好,就待结尾了!”朋友在一旁拍案叫绝。
“哦?”苏轼想起了自己还在作词,又饮一杯,将头到在妻子的怀里,口齿有些不清地说出了最后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接着,就只听到轻轻的鼾声响起,只是嘟哝着还说出了几个字:“你就是我的婵娟……”,声音轻得只有妻子一个人听到。
“夫君!”王闰之感动地抱紧了苏轼,只看见丈夫的眼角挂着一颗明亮的泪珠,顷刻便掉下地去了。
闰之将嘴贴近丈夫的耳边,轻轻地说了一句:“中秋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