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被宣布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原因是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
有人说,既然资助了别人,就不要想着回报。我说,这是资助者的胸怀,再进一步讲,资助者的内心也是希望被资助者成为有才也有德的人吧。
古人云,受人恩惠当涌泉相报,现在看来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怀呀!但是环顾我们的周围,连感恩之心都没了,是不是预示还有越来越多的道德和情怀快要腐坏,有越来越多的道德和情怀需要召回重修了呢?
小的时候听过一个故事:一位好心的老人每天都向门外的乞丐施舍一些衣衫食物,于是乞丐们也相互转告,每天准时在门口等待,慢慢的就不愿意去别的地方乞讨了。后来老人去世了,后代因为家境不如以前,便取消了施舍。结果却引来了乞丐的不满,最后把这家人告上了县衙,理由是:取消施舍的行为影响了乞丐的正常生活。
多么荒谬的理由呀!但乞丐在陈述的时候是理直气壮的。
显然,家人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绝对不是告诉我,不要去做施舍行善的事,而是希望我从小就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帮助和支持过自己的人!
我曾经认识过几个国家级贫困县的领导,在他们丰盛的宴席上,听到了他们的工作总结:今年拿到了某某部委的扶贫款1500万元,明年要争取超过2000万元,不给我们就去磨。我歪着头想,他们为什么就不说努力改变贫困,以报答上级的支持呢?
我也曾到过某受灾乡镇分配捐助物资的现场,一些受灾的村民因为衣物已经不是很新了,把分到的过冬棉衣转手买到了废品回收站,嘴里还念叨着:怎么不捐点好看点的呀,小气!我歪着头想,他为什么就不说,城里人也不容易呀!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接受这些资助的人,多少有些无奈,毕竟不算光荣——我始终这样认为。而善意的资助,都应该是高尚情怀和道德的一种表现,是应该得到社会的回报的,感谢也是回报。
而少部分受助大学生的表现却十分令人失望,一年多来,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让多年来为资助贫困生东奔西走、劳神费力的襄樊市总工会领导十分尴尬,她感觉部分贫困生心理上“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缺乏一种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的“阳光心态”,有的学生竟自以为“成绩好,获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
试想,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又能为社会带来什么样的精神呢?
看来感恩真的是我们需要重新学习的道德科目了。
奋进是精神,感恩是情怀呀!

文化博客采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