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功弘化育
功弘化育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9,559
  • 关注人气:2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哈尔滨的人文气息

(2007-01-05 00:46:56)
分类: 交流
    哈尔滨是我国最北部的融合着东西方文化,具有神秘色彩的大都市。
    在一个世纪前,当跨越欧亚大陆的中东铁路修建至松嫩平原的松花江边时,来自俄罗斯和欧洲的铁路建筑机械、钢轨、木材和机车车辆,由俄罗斯庙街进入黑龙江,溯江而上运抵满语叫做“晒网场”的地方。当时的中东铁路的俄罗斯设计师建筑师,对松花江边这个草木茂盛的小渔村羡慕不已,于是边决定将中东铁路建设管理局驻扎在这里。此后的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滨绥线(哈尔滨-绥芬河)、哈大线(哈尔滨-大连[旅大])都是由这个叫作哈尔滨的小渔村作为中点向四面八方延伸的。
    在中东铁路的规划设计师和建筑师中,除了俄罗斯人,也有德国等欧洲其他国家的工程技术人员,还有大批招募而来的意大利等国的欧洲劳工。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和投入运营,并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俄罗斯人和欧洲移民的大批涌入,20世纪初的哈尔滨逐渐成为一个以西方国家人口为主体的中国城市。她虽然比当时中国的广州、上海等城市开埠晚近六十年,但是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生产力已经在这里形成规模,已经堪与当时最发达的西方国家的城市相媲。随着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宗教等人文理念也随着各国移民、资本的涌入,在这里也形成讲俄语、德语、意大利语、英语、希伯莱语的多元文化氛围。
    如果说哈尔滨是最典型的西方城市也并不完全准确。广袤的塞外大地是女真人世代居住地,金上京文化曾在这里发祥,汉文化与满文化的交融自古就有。20世纪哈尔滨开埠之初,这里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又吸纳了来自关内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的农民、工人和手工业者,中原文化在这里奠定了牢固的基础。百年来中西文化在这里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哈尔滨形成了不同于中国其他城市的孕育多元文化的土壤。这里的人们讲着最标准的中国官话——它几乎和现在中国的普通话完全相同。这里的中国职员、工人和来到这里的外国人一样杂居在铁路公寓或工棚里,喝啤酒,吃面包,作礼拜,用俄语、英语、德语、日语相互交谈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他们穿梭于异国风格的楼宇之间,乘坐叮噹响的电车里,可以读到来自俄国、欧洲、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最新出版的原文报纸、书刊杂志、能够看到最新的西方和好来坞电影。人们把哈尔滨称作东方莫斯科。
    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入侵,最终都是以文化入侵这样的最高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是无论西方文化如何渗透,也还是无法动摇以中华文化为主导的哈尔滨特有文化。由于哈尔滨特殊的历史和地理位置,长期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逐渐形成对中西文化产物的包容接和消化吸收,这对于哈尔滨的现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还是起到一定的催化和推动作用的。
    人们或许会以为,在冰封雪飘的塞外,不会产生能够影响中国近现代文化进程的文化潮流。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由于来自俄罗斯和西方文化的刺激和影响,由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于先进文化的抉择与探索,这里的文化进程也是与中国上世纪三十年代同步发展的,也曾涌现出萧红、萧军、金剑啸等一批左翼文学艺术的领军人物。这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是卓有建树的。当哈尔滨回到人民手中后,融合着浓厚中西特色的文化气息仍然伴随着这座城市的成长和发展。
    哈尔滨有着与我国东北其他城市不大相同的文化底蕴。在这座受着外来影响的典型的移民城市里,能够生存并能够延续下来的只能是那些中西方文化中最精粹的东西。由于长期以来受到这种中西方文化的熏染和生活于异国情调的街道上,良好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形成哈尔滨人性情豪放,豁达高雅的文化基调。几十年来从这块土地上走出众多誉享海内外,声震大江南北的文化名人。如著名播音员夏青、敬一丹,摄影家吕厚民,歌唱家郭颂、李双江、程志、殷秀梅、万山红、牟炫甫,音乐理论教育家作曲家指挥家金铁麟、刘锡津、滕矢初、张丕基、傅庚辰,舞蹈家白淑湘、王璐谣,作家曲波、梁晓声、王阿成、张抗抗、孔庆东等等。
    哈尔滨的人文文化成就本身就说明,北国冰城哈尔滨正是这群星荟萃,人才代出的文化沃土。美丽的太阳岛,神奇的黑土地是艺术家的摇篮,翻滚的松花江,飘撒的塞北雪激荡着文人的情怀。享誉海内外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多年来哈尔滨已逐步形成北大荒文化、冰雪文化等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
    在我国,哈尔滨的经济发达程度或许远不如沿海开放城市,其文化发展历史也不如内地深厚久远,但是正是因为哈尔滨具有国内其他城市没有的中西文化交融的特殊文化气息,才更显得她具有独特魅力和强劲的生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从读书开始
后一篇:广场新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