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朱其在这里
朱其在这里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48,133
  • 关注人气:4,7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亨利和琼》:私小说、颓废和无邪

(2006-03-27 11:24:15)
分类: 书评

                  《亨利和琼》:私小说、颓废和无邪
                                                  文/朱其
 
    最早了解阿娜伊丝的情况是在霍夫曼的电影《亨利和琼》中,阿娜伊丝在电影一开始去见精神分析大师佛洛伊德。佛洛伊德好像对精神分析讨论没什么兴趣,而是用眼睛死盯着纯洁漂亮的阿娜伊丝,然后他的手伸向了她。

    电影在此打住,紧接着一幕是阿娜伊丝扒在床上写作,他的同居男友雨果睡得很死。阿娜伊丝对于佛洛伊德的举动好像事后也没生气,而是认真地回忆和不停地写。后来阿娜伊丝又遇上让她一生刻骨铭心的亨利·米勒和他的漂亮老婆琼,她也是这么在雨果死睡一边的床上偷偷地写跟亨利和琼发生的事情,这本笔记后来出版了删节本,就是《亨利和琼》。这本书又被霍夫曼拍成同名电影,现在汉译本的封面用的就是电影中阿娜伊丝扒在床上写作那个画面。香港版的电影碟把《亨利和琼》翻译成“情迷六月花”,这可能琼(June)的英文原义正好是六月。这个译名多了一些文艺小资的汉语语感,但阿娜伊丝遇上亨利并坠入身体关系其实是在十二月份到三月份之间。

   《亨利和琼》的文本题材既可以算作私人日记,也可以算作是“私小说”。整个文字叙述比日记更小说化,比小说要日记一些。小说的风格实际上与同名电影版很大不同,电影主要还是侧重时代气氛的表现和还原,描写三十年代巴黎令人称奇的作家之间的颓废生活,渲染欧洲二次大战之间文人精英对于波西米亚精神的恣肆妄为的群体气象。
但小说的文字其实非常的私人化,几乎找不到公共意识和时代性的叙事痕迹。所谓私人化,即不描写任何城市建筑和街道,不探讨任何集体议题,不关心任何新闻和社会情况,不涉及任何道德忏悔之类的意识,不叙述任何非面对面接触的人和事。阿娜伊丝的写作甚至都不涉及任何文学语言和文体方面的继承和实验,她的语言主要是自我描述,使用得都是最简单的文法和叙述方式。

    这本书如果从精神关系上理解,应该是亨利、阿娜伊丝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三角关系,琼只是一个配角,一个天生本能的波西米娅女人。但亨利和阿娜伊丝却好像是在跟陀思妥耶夫斯基主动进行精神上的前卫竞赛,看谁在自我和自由上解放得更彻底。这在三十年代巴黎文人的生活实践中表现为一种颓废得是否极致的精神游戏,并且精神的极致是用身体来投入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亨利和琼》中一再被阿娜伊丝和亨利等人提及,他的个人漫游、赌徒式的生活,以及道德颓废和自我挣扎,都无疑会成为亨利和阿娜伊丝的标杆。

    陀思妥耶夫斯基尽管颓废,但还是有集体的道德意识的忏悔隐含在他的小说和自我意识中,亨利和阿娜伊丝实际上在冲破道德意识上几乎比陀思妥耶夫斯基更彻底。他们俩的小说字典里好像从来就没有忏悔二字,阿娜伊丝有一个能挣钱的懂艺术又对她的颓废绅士般包容的同居男友,但她却欣赏亨利穷作家生活环境以及旺盛的性攻击力。阿娜伊丝住在别墅里,但她津津有味地拜读亨利对于垃圾般的居室环境和混乱生活的文字描写。

    亨利·米勒的日常性中真正意义的草根环境和有质感的堕落,实际上是阿娜伊丝心中一直具有的一种缺失性向往。但阿娜伊丝在与亨利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比赛中也决不是在所有方面都是弱者,她身上具有两位男性无法匹敌的天赋力量,那就是她所谓的“颓废到极致才会真正的无邪”的理念。

    事实证明她后来真得做到了。她跟亨利和琼的关系几乎可以说是同时跟人家夫妻搞双性恋,即跟那个丈夫异性恋,跟那个妻子同性恋,这个作家性的尝试行为恐怕在现代文学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琼后来可能意识到了,她曾含蓄地跟阿娜伊丝感伤提及过,她说阿娜伊丝对他们夫妻好,甚至在经济上资助他们,是为了体验他们。琼对阿娜伊丝跟他们夫妻保持亲密关系的动机的不满和怀疑,在电影中有所表现,但在阿娜伊丝的书中没有提及。

    不管怎么样,围绕着阿娜伊丝串联起来的这个文人精英的私人关系和故事,在今天看来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生组合,按佛教的说法,这是前世修来的。亨利·米勒的才气、对混乱穷困生活的执著以及对美丽女孩的大胆攻击;琼的美丽和天生深刻;雨果甚至在明知阿娜伊丝跟别人有私情,也在一个更高境界的多角关系上找到一个平衡点,既没有自责和怪罪阿娜伊丝,也没有找亨利打架,而是包容和理解别人的颓废,找到自己的性角色。

    阿娜伊丝几乎是任何一个男性文人心目中的完美的文学女青年。她漂亮、性感,有很好的文学甚至理论鉴赏力,但又感性和女人味,还能够性放纵。面对亨利这个穷作家没有阶级意识,甚至经济上资助,对于亨利是否在利用自己也不在乎。她承认自己性本能的旺盛,对于雨果有一种近乎母爱般的不离不弃,在颓废和纯洁之间寻找作为一个女人和作家的成长之路,并且是一种身体力行的突破道德界限的成长。她一切似乎做得都很到位。

    当初看完电影,我弄明白的是,原来堕落和颓废是有区别的。尤其是三十年代西方作家的人性和艺术实践,足以让我们今天国内的作家汗颜。而阿娜伊丝的小说,则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一种不过时的前卫性。阿娜伊丝也许像琼所说的对于逾越人性界限的体验有一种作家式的贪欲,但在总体上她的颓废却表现出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做不到的惊人的无邪。

    这些年国内的70、80后作家仿效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纷纷在小说中进行絮絮叨叨的私人细节的叙述。但跟阿娜伊丝相比,我们的70后文学的语言仍然带有很多集体意识的痕迹,而他们描写的混乱生活基本上也只能算堕落,而不是颓废,更谈不上无邪。相反,这一代人在这个时代显得邪念丛生。在颓废和无邪这两个标尺上,阿娜伊丝及其小说仍然可以在很长时间让后人难以逾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