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英国使馆文教处
英国使馆文教处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1,325
  • 关注人气:5,06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访袁鸿:“网罗”中英戏剧的电光火石

(2011-08-26 11:32:13)
标签:

杂谈

专访袁鸿:“网罗”中英戏剧的电光火石

(袁鸿2009年的爱丁堡戏剧展演之行)

 

谈到去年来自英国壁虎剧团的《外套》,相信有很多人记忆犹新。十九世纪俄罗斯果戈理的小说被今天的英国年轻人搬上了戏剧舞台,展示出肢体戏剧的美,传达出些许忧伤的诗意。还记得《外套》在北京的首都剧场演出时观众们热烈的掌声,以及演出结束后,壁虎剧团的成员们一一坐在舞台的台口,和留下来的近1/3的观众们交流:自在的姿势,快乐的目光,兴致勃勃的交谈,台上台下好像是认识多年的旧识。

 

离开北京,走进武汉、深圳、西安等城市,这一年《外套》在中国演出十一场,观众们对这个戏的喜欢和接纳,带给袁鸿和他的团队以惊喜:很多人以为不同城市的观众对戏剧的接纳程度会有差异,事实是,“观众不分看戏多少,学历高低,只要是好戏,大家都会喜欢。”《外套》虽谈不上是对舞台艺术的突破之作,但它确实为沉闷的国内戏剧注入一阵灵动的清风,更给了多数观众以新鲜的剧场体验。

 

专访袁鸿:“网罗”中英戏剧的电光火石
(《外套》演出剧照)

 

将这部戏从英伦牵引到我们眼前的,是戏剧制作人袁鸿,而让袁鸿得以结缘《外套》的,则是中英文化连线的爱丁堡戏剧展演(Edinburgh showcase)项目。自2008年开始,中英文化连线每两年邀请一批国内舞台艺术创作和制作机构负责人来到爱丁堡,共同观摩从爱丁堡戏剧节精心挑选出来的20至30部内容、风格各异并具有国际巡演能力的剧目,与来自英国杰出的戏剧团体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推动优秀的英国戏剧作品走进中国,同时为中英戏剧界未来更广泛深入的合作搭建平台。

 

2009年8月,在中英文化连线的协助下,袁鸿来到被众多节日簇拥的爱丁堡。出发前中英文化连线为大家精心“遴选”出的节目单、英国当地剧评、圈里圈外的口口相传……这一切成了袁鸿那个夏天的“观剧指南”——《外套》就这样和不远万里前来看戏、选戏的他邂逅。连续看了三次,散戏后和阿密特(《外套》的编导演,壁虎剧团创建人)见面,在嘈杂的苏格兰小酒馆里,《外套》在中国巡演的草图被铺设出来。

 

此前,作为当代独立戏剧制作人代表人物的袁鸿已经从英国引进《喉咙》、《天花与热狗》等戏剧,组成他在2004年主办的英国舞蹈戏剧展,一时间成为那个冬天小戏剧圈的大话题。除了引进国外戏剧,作为戏剧制作人的他带给人们难忘的“北剧场时代”,经营着位于北京棉花胡同的一家民营小剧场,陆续推出了《驿站桃花》(1998年)、《切·格瓦拉》(2000年、2005年两个版本)、《盗版浮士德》(2000年)、《天上人间》(2001年)等多部代表性作品。

 

专访袁鸿:“网罗”中英戏剧的电光火石
(《洋麻将》剧照)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袁鸿对国内戏剧界的创作越来越不满足。在他看来,中国当代戏剧界的主干力量所拥有的物质条件、创作环境远比欧洲或是亚洲其他国家富足优越,但人们的创造力与此远不相称。他也不再满足于自己出国看戏,而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好戏介绍给国内,让更多人了解戏剧的多样生态。从这一角度来说,中英文化连线的爱丁堡戏剧展演,为他量身定做。“传情达意;能轻松突破语言和文化隔阂;演员的表演能力或导演对者剧场空间的运用有所突破”——这些是袁鸿到爱丁堡选戏的标准。

 

有些符合此标准的戏,一时不能被引进到国内,但它们都作为新鲜富饶的土壤,滋养着袁鸿的戏剧花园,影响着他未来做戏、选戏的眼光和选择。2009年,10天之内,参加爱丁堡戏剧展演的袁鸿看了48部戏。半夜一点爬上楼梯看《审判》的“恐惧”经历,钻进“潜水艇”看戏的趣味……这些让袁鸿思考为什么这些戏没有出现在国内,为什么在相似的创作压力下,英国同行可以释放出这样的活力和火花,这亦是即将参加2011年爱丁堡戏剧展演的他想要和英国同行探讨的问题,想要在自己穿梭于爱丁堡数不清的演剧空间时,抽空琢磨琢磨的问题。

 

爱丁堡戏剧展演之于袁鸿,还不仅仅是看戏、选戏、引进戏。中英文化连线还为参加爱丁堡戏剧展演的中方人员开辟领地——一幢位于爱丁堡城堡脚下的三层小楼,被切割为若干空间,来自中国、英国,乃至其他国家的戏剧创作者、爱好者,可以在这里进一步沟通交流。2009年,袁鸿在这里设置了一个自己的角落:对中国当代戏剧有兴趣者,请在某某时段(即袁鸿看48个戏之余的空闲时间),到这里来找我。袁鸿准备了近10个PPT,在那里给人们展示从导演林兆华到尚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导演,从国家话剧院概况到民间活跃的私人剧社,从堪称北京文化地标的首都剧场到隐藏在胡同里的新兴小剧场……不仅如此,袁鸿带着自己20年亲历与推动中国当代戏剧的经验和故事,走进爱丁堡大学,给这里的老师和学生介绍今日中国之戏剧。待回到中国,袁鸿再将自己在英国的观剧体验与戏剧交流中的思考,制成新一版的PPT,走进国内多个城市的大学,和没有机会走出国门欣赏艺术的年轻人分享自己的发现。袁鸿的N剧社,在这时就成为看不见摸不着,但充满着扩张弹性的“N网络”!

 

今年8月,一年一度的艺术盛会——爱丁堡艺术节又将开始。皇家哩大街上的艺术节商店也早已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厚厚一大本的节目册们也开始分发,自动取票机前则即将站满排队的人们,袁鸿和他的团队新一轮的英国看戏之旅也即将启程。此次他将在选戏之余,还会推介自己和毛俊辉导演合作的《情话紫钗》。不知这一次的快乐与发现之旅,将孵化出哪些精彩创意?

 

专访袁鸿:“网罗”中英戏剧的电光火石
(《情话紫钗》剧照)

 

中英文化连线为中英艺术家之间穿针引线,而如袁鸿这样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只要接过这一根线,他就会以自己的热情和朴素,责任感和批判力,进一步以自己的方式将这张网拓展,“网罗”更多有趣生动的创作者、合作者,让彼此的艺术之旅在分享中更加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进而让更多人通过他们的合作,分享这其中的快乐!


(采访、撰文:徐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