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影院要上映《黄石的孩子》,第一次知道这个片子大约是前年。我在横店拍戏,看到了很多《黄石的孩子》剧组的车。当时以为这是一个反映湖北黄石教育系统的主旋律片子,一打听还不是,有发哥,是个大片!大约说的是二战时期一些孩子在黄石避难的事,估计是群水深火热中的孩子。
电影演什么无所谓。但我印象比较深的却有另外一个湖北的城市---黄冈。这地方原本不出名,我没去过也没想去了解。但是我,我们,尤其是80年后出生的孩子们,却几乎没有不知道黄冈的。因为这里有一个“黄冈中学”。我现在仍然很奇怪怎么就冒出来这么一个中学,更奇怪一个普通的中学怎么就有这么大的力量,可以轻而易举的,十几年如一日的剥夺千千万万中国学子的幸福时光。
我虽然早摆脱了黄冈中学的阴霾,但回忆起10年前,一摞摞白花花的卷子,一本本“大白皮”“小红皮”,还有什么“黄冈考试精编”之类,好像还是在我眼前摆起半米多高。当然这些都不是看看好玩,而是要我们一道题一道题破解。尤其是黄冈中学的卷子和考题,是最难,最刁钻的。也就是这个中学的老师们,夜以继日、绞尽脑汁的工作,为的就是出这些东西难为我们,而我们还得乐于接受这种难为,花钱买他们这种难为。前段时间去一个中学拍戏,看到了当今的高中,当然条件比我上学那时候好了很多,也有空调了,书本的装潢也更精美。但是书桌上仍然是“书山”,随便拿起来一本,“黄冈中学”四个触目惊心的大字必然出现在眼前。
“黄冈中学”的题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伴随我们度过一个个头疼的时光,虽然当时的复杂的函数问题和化学方程我至今一次没有用上,但是也送给我了600度的近视和对于所有高中的孩子们的同情。这种日子也许还会继续,还会伴随千千万万的学生,我们都无奈的成为了“黄冈的孩子”。
这种情况并不难理解,好比原本的义务教育课本上只写了个“回”字,千万的学生都学了这个“回”,那谁都会的东西,怎么能出现“名校”、“尖子生”“奥林匹克竞赛”“重点”之类的呢?这时候,黄冈的作用就出现了,因为黄冈中学的老师,个个都是高手,不但每个人都会写四种“回”,而且还会把“回”做成图腾的形状,让你选选是“回”的哪一种。各个学校都在学黄冈,都在争难争严,黄冈中学更是加班加点,所以题越来越难,“黄冈”越来越火,全国学生的负担自然越来越重。
估计黄冈中学又是高考出题学校,听说黄冈中学又在面向全国招生,物质和精神资产的双丰收定会让黄冈中学越来越兴旺,“黄冈的孩子”们会越来越头疼。现在都在喊“减轻学生负担,减轻学生压力。”可这种目标,仅靠形式主义的搞个夏令营活动,教室里摆设个电视机是没有用的。
黄石的60个孩子被救了,还拍成了电影。几千万“黄冈的孩子”,同样水深火热,谁来救呢?
杨紫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