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山色,竟落得如此腥膻!……张苍水墓纪行

(2010-11-03 21:32:04)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笔

    http://s10/middle/484ef3a2t94261f8421b9&690
                                                                                太子湾张苍水先生祠

    仲秋时节,在连绵的秋雨中,漫步来到杭州西湖南岸的太子湾,经过几天雨水的洗涤,湖畔林间株株水杉、苍松和垂柳满目苍翠、鲜绿欲滴,湿漉漉的空气中隐隐飘荡着桂花的暗香。蒙蒙雨雾中,却见一处白墙黛瓦、精巧雅致的院落,矗立在墨绿色的林间,沿条石砌就的小径前行,到得门前,见门额上隶书“张苍水先生祠”,心中不禁悚然一惊。

    张苍水名张煌言(1620-1664),苍水是他的号,浙江鄞县人,是明末的一位诗人,起兵反抗清廷二十余年,到他最后被捕获时,已经是清朝的康熙年间了。

    http://s11/middle/484ef3a2t9426256bf29a&690
                                                         雨中的张苍水祠堂

    著名杂文作家李国文先生在他写的文人系列中介绍张苍水说,“当他力推并拥戴的监国鲁王朱以海,病逝于金门以后,张煌言便率残部撤至海上,隐藏在舟山六横悬山岛,作长期潜伏的打算。虽然,皇嗣绝灭,南明不存,但是,作为兵部左侍郎的张煌言,仍然统军;这就意味着大明王朝还没有完全咽气,还存在着东山再起的可能性。”

    张苍水的被捕,使得满清统治者终于放下心来。

    “大清王朝,终于拿获这个最后的反叛,喜出望外;浙省督抚,终于捕捉到多年不得的对手,如释重负。……先羁押府城宁波,再解送省城杭州,数十天里,对其颇为优容,俨然上宾款待。宗旨只有一条,着力招安,反复劝降。”

    “浙江巡抚赵廷臣,汉军镶黄旗出身,辗转示意这个对手。你已经穷途末路,在劫难逃。如果深明大义,归降大清,正是朝廷用人之际,我保你任兵部要职,如何?张煌言一笑拒之。中国人讲“担当”,你懂吗?何谓“担当”?就是你肩膀上承载着的然诺。在我张煌言的肩膀上,挑起的是故国,家园,江山,社稷,……大丈夫“所争者天经地义,所图者国恤家仇,所期待者豪杰事功,圣贤学问。故每毡雪自甘,胆薪深厉,而卒以成事”。至于本人,“仆于将略原非所长,只以读书知大义”。但“左袒一呼,甲盾山立,济则赖君灵,不济则全臣节。凭陵风涛,纵横锋镝,今逾一纪矣,岂复以浮词曲说动其心哉?”大义凛然,不为所动,慷慨从容,一心求死。”

    李文中说:“人在历史的河流中,是非常渺小的。若是能够给某个进程,某个阶段,起到一个句号的作用,也算是一种难得的光荣。张煌言这个名字的标志性意义,就在于他给明朝这口朽烂不堪的棺材,钉下最后一颗钉子。”

   张苍水“举事之初,就将前因后果看得清清楚楚。第一,明之不一可救,因为是从里往外烂朽;第二,南明之不可为,因为压根儿就不成气候。张煌言叹息过自己“鲁阳挥戈”,知其不可救,而救,知其不可为,而为,不过是尽到一份士大夫的“担当”罢了。这就是说,他知道,这一天早早晚晚总是要来到的。公元1664年10月25日,也就是康熙三年九月初七日,清政府见这块硬骨头难以啃动,也就死了心,将他杀害于杭州弼教坊。”

    李国文笔下的张苍水的被杀情节及其之后的传说,或许是也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

    “张煌言行刑那天,天忽然下起滂沱大雨,晦暗中监刑官读完杀无赦的一纸敕令后,刽子手举起那把锋利的刀,尚未触及张煌言头颈时,突然一折为二,叮当落地,大家无不大惊失色,倒抽一口凉气。只有坐着椅上等待受刑的他,目光如炬,俨若天神。

    张煌言临死不跪,先说了一句:“好河山!”再说了一句:“竟落得如此腥膻!”然后,服刑……。

  http://s14/middle/484ef3a2t94262ec47aed&690
                                                       张苍水先生坐像

    很长时间内,弼教坊周遭那些上了年纪的居民,谈论着从他们的前辈那里听来的,有关这个处决人犯的遗址的传奇。这条常年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上,每逢凄风苦雨的夜晚,每逢更残漏尽的时刻,会突然间听到大刀片子,跌落在石板路上,哐啷啷的声响,从巷口传到巷尾。跌在地下的,竟是血淋淋的刽子手刀,与铺路的石板相击,迸发出一溜火星。借这点微弱的光,可以看到一个模糊的人影,身穿长袍,有帽无头,乘云驾雾,冉冉直上。

……

    这个非常吊诡,不足凭信,但言之凿凿,传说至今的坊间话本,一直盛行。那些讲古的老人通常要这样结论,这把刀砍下去的是这个民族的脊梁骨,焉有不折不断之理?

    张煌言遇难之后,当地的老百姓冒死收拾他的遗骸,埋葬于西湖,离岳坟,离于谦墓不远,是因为他写过一首有关杭州的诗。

  国破家亡欲何之?

  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又悬于氏墓,

  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

  拟为丹心借一枝。

  他口素车东浙路,

    怒涛岂必属鸱夷。”

    “……弼教坊,在宋为官巷,在明为检署,如今已淹没于花花绿绿的闹市之中,成为一个街区。旧衙荡然,遗址难觅……”

    http://s7/middle/484ef3a2t942639e15286&690
                                                                                     墓道牌坊

    我多次来过杭州,所以也曾经过官巷口弼教坊这个地方,并曾经在官巷口一家宾馆住过一夜,这里是杭州最热闹的街巷之一,却真不知道这里原来还有这段历史,竟是个血腥的杀人所在,更不知其为民族英雄张苍水先生被难之地。如今身处其中,从身边熙熙攘攘的人群和那密密的商铺以及鼎沸的人声中,缘何再去想见当年的残暴场景?   

http://s6/middle/484ef3a2t942641610be5&690

                                             墓道尽头就是张苍水先生墓

    张苍水墓就在祠堂一侧,墓用砖砌成园形,墓碑文“故明勤苍水张公墓”。墓两侧分别为与他同时被捕殉难的扬冠玉和罗子木墓。长长的墓道被雨水洗涤的分外洁净,两侧的松柏黯然肃立,脚下草坪绿如丝毯,墓后的吴山烟雨朦胧,远处烟波浩淼的西子湖碧波荡漾,好一幅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浓浓淡淡的泼墨山水图画。忽然想到,江南的山水妩媚清丽,江南的吴浓软语,似乎都是以柔软著称,但是江南人的骨头可不软,在民族大义面前,风骨傲然,舍生取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什么是民族的脊梁,什么是气节,此其是也!

    http://s1/middle/484ef3a2t942659d61a60&690
                                                       雨中的西子湖                              

    虽然,过去的一段岁月中,我们最可珍贵的民族脊梁曾经在凶残的野心家鼓惑起的腥风血雨中被一节节砸烂敲碎,我们的民族气节道义理念曾经被居心叵测的国贼们诋毁诽谤,但是当走进张苍水先生寂静的祠堂和肃穆的墓道,依然能感受到那以为已经失去了的气节的力量,那蕴涵其中的伟大与雄厚。

    思前想后不禁百感交集,非常赞同李国文先生在文章中说的:“历史的可怕,就在于当需要的时候,它会出来见证。所以不管隔多少年,多少代,只有中国人的情怀中,尚存气节二字,弼教坊的图腾意味,便起到酵母作用,令人生出惕厉之心。

    人是需要一点气节的,你可以怯懦,不可以叛变;你可能沉默,不可以出卖;你可以逃避,不可以无耻;你可以成为一个精神上的矮子,但千万不能以为已是侏儒而津津自得。尤其当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面临存亡危机的那一刻,更是如此。张煌言之所以难以忘怀,就是因为他在生死关头,表现出一份难得的壮烈。”

    http://s3/middle/484ef3a2t942662c90722&690
                                                                                  吴山烟雨

    其实即使是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不要说民族大义,仅仅是在面临一些现实的利益关系时,我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也是应该令我们深思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