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巴俊宇
巴俊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57,993
  • 关注人气:8,8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乡路上的思考和愤然(之二)

(2006-02-04 03:28:03)
标签:

巴俊宇

巴兰

回乡

思考

愤然

回乡路上的思考和愤然(之二)

巴俊宇/文

一个人总是要有梦想的,可梦想毕竟是梦想,现实的无奈常常会打破你的梦想让你痛心不已,我平生一个最大的梦想就是改变家乡的面貌。有人说“小人怀土常戚戚” ,我就是这种有怀土情结的人,所以我放弃了留居海外的机会,放弃了在深圳、香港的工作条件,回到了东北黑土地,这中间除了我是为照顾父母亲外,一个更深的情怀就是对这块热土的眷顾。20多年过去了,我没有改变什么,自己却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少了少时那种无邪和激情,多了一些现实、功利和所谓的“成熟”。而正是伴着我的这些变化,我的家乡又一次的悄然的发生着令我惨不忍睹的变故:昔日的辉煌已退色,在体制交替、结构转换中,大批的企业倒闭,无数的职工下岗,还要一些御用文人编出一套一套的理论,而我这个学经济学的“经济学家”就是其中一员,叫我怎去面对我的家乡父老!?

什么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计划经济的“资源”枯竭了,而市场经济的“资本”牢牢的控制在中央和先发达的地区,直到现在为止国家还是用极刚性的“政策”来“调控经济”,财政的转移支付作为“权力经济”控制地方诸侯经济的唯一的手段。说什么工人要眼睛向内,自谋职业,工人何罪之有?!工人所遇到的困惑,抛开观念、心理因素不谈,说到底还是个利益问题。换言之,就是国有经济的问题。近十几年来,学术界曾有过多次关于“搞好国有企业”的讨论,可到头来,却都以“眼睛向内、挖掘潜力”这样一个空泛的行政口号而作结。其实,这怎么能是一个“眼睛向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呢?就拿计划比重来说吧,90年代初,全国平均指令性计划比重仅为19%,而深圳等沿海地区尚不足4.5%以上,而老工业基地辽宁却在45%以上,鞍山竟高过90%。我国石油工业基地大庆也占89%之多。这部分生产任务确有大账可算:一方面是产成品平价调出,另一方面却是原材料议价购进。1990年辽宁省仅此一项就多支出30亿元。可是,国家当年给予辽宁的老工业基地改造资金却仅为几个亿,还不足这个差价的1/6,这又谈何挖掘潜力?与此同时,政府职能行为转换不到位,搞活无方,搞死有术,“七个爹八个婆”,叫国有企业无所适从。此外,国家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等对老重化工业基地的负面影响,更使国有企业不如以往。“诸候经济”已使政策重心移向“老乡”、“老外”和“老板”,国有企业正处于无人问津的可怜境地。最终受难的首先是工人。

改革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应该由全社会所有成员均担。然而,中央把改革成本推给地方,地方把改革成本推给企业,企业把改革成本推给职工,城市把改革成本推给农村,这公平么?合理么?难道政府与其他配套社会部门就不应分摊改革成本吗?

显然市场经济一种高文化经济,是具有社会文明进步品质的经济运行形态。因此,它要求经济以外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教育、科技多方面的发展进步与之相适应,否则,这些非经济因素将会成为制约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桎梏。!市场经济是一种长期化、科学化的运行机制,不是什么来钱,什么来的快搞什么。市场经济是统一的、国际化的大市场经济,而不是封建经济。市场经济是科学决策,平生竞争的民主化经济,而不是家长式的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市场化制衡的经济,而不是政治与经济高度一体,权力和市场纠缠不清,最终以绝对权力制衡的计划经济。考查中国现阶段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会发现诸多在变革中的矛盾问题使我们陷入“二难”的窘况。我们在进行深层次、历史性的思考时,可以用这样四句话来描绘中国改革之现状:经济改革孤军深入,社会文化跟进不足,企业改革单枪匹马,政府改革姗姗来迟。以中国政府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而中国政府改革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切入口,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因而,中国政府不仅是改革的领导者、组织者,也是改革的对象。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改革自我将是中国政府的历史性抉择。

中国社会腐败现象的核心是权力腐败,而政府“寻租”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的症结。而简单地把权力腐败解释为个人的“权钱交易、以权谋私”显然是肤浅的。而由于制度因素导致集团化、成建制的甚至合法化的政企不分;以权势为背景的资本的野蛮性掠夺和聚集;以政绩为幌子的服从于个人或集团既得利益导致的种种非理性的行政权力行为;特别是重大决策的野蛮性,主观随意性造成巨大机会成本的损失等等隐形的腐败,是中国社会转型期腐败现象的特殊体现。因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说:一种决策没有内容的科学化支撑,形式的民主化程序,不对历史、不对人民、不对科学负责的政绩,不仅不是政绩,更是一种可怕的深层次的隐形腐败!

从历史上看,如果说我们屈从为某种权力主体的主张而蔑视科学行政,非科学化决策,“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的强权政治是一种权力体制的隐形腐败的话,今天在发展、政绩的呼声中,在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固定资产增量的盲目扩大的背景下,在如此扭曲的发展、政绩观的条件下种种非理性的决策,尽管在经过了种种“民主”、“科学”的包装,仍然掩饰不了其家长制,绝对权力制衡以及政府“寻租”的本质特征,表现为一种新型隐形腐败。而这种变迁的隐痕,恰恰是因“有权有一切”的“官本位”价值观到“有钱有一切”的“利本位”价值取向所形成的行为特征和历史演进的轨迹。

注 : 以上的观点都是我在研究“东北现象”理论范畴时,在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过的文章中剪辑的,文责自负,也请不要少见多怪。学术可以争论的,大家可以讨论。

(未完待续)

地球上人工挖得最大的“坑”—资源枯竭的抚顺西露天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