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五常
张五常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078,165
  • 关注人气:228,7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92.06.12)也谈香港文化

(1992-06-12 20:32:03)
分类: 五常谈艺术

不久前,在日本有千多万读者的《朝日新闻》邀请我替该报写一篇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评论,指明不可超过一千字。我响应说,中国的问题那么复杂,一千字怎可以写得言中有物。他们把一篇看来(日文)有好几千字的评论给我看,解释说,我以中文写的作品是要翻译为日文才发表的,而一千字中文,翻成日文就大约变成三千字了。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值得探索一下。

我曾经略作计算,虽然一个英文单字往往有一个以上的音节,但把英文翻译为中文,平均一个英文字会变为两个多中文字。另一方面,英文的常用字汇比中文的多出起码三倍。结论是很明显的:英文比中文难学,而其表达能力,在「变化」上,也比中文强。

日文既然要用比中文多三倍的字数才能表达同样的内容,也难怪不懂日语的我,听日本人说日语,觉得好像是开机关枪那样格、格、格地格个不休。

我于是问一些对日本文化有点认识的朋友:日文应该是效率较低的语言吧?他们立刻同意了,且向我举出很多例子。但为什么大有作为的日本人,其语言会变成这样子的呢?我的答案是:日语自古至今多是外来进口的,于是成了一种百鸟归巢的语言。今天的日文,有我们的汉字,有英、法、德等音译的外来语,真是「八国联军」也。

我于是也想到香港的文化。我曾经强调,香港的文化自成一家。我也认为香港的文化比台湾的多采多姿。然而,香港的文化也是进口的。那为什么进口的文化,在殖民地的香港,竟然大有可观呢?我的答案是:香港文化的进口有主流,也有支流,而在「殖民地」的自由发展下,香港人大可择其过瘾者而从之。

香港的文化主流是来自中国大陆的。余生也晚,没有亲身听过小明星唱《痴魂》,没有机会跟唐涤生畅谈粤剧、粤曲之道,引以为憾。但我曾在湾仔的街旁,与杨官璘赌过一局棋,相持不下达四十分钟之久才输五毫子给他,引以为荣也。这些都是不简单的文化,是中国文化「一角」中之表表者耳!

我们要「感谢」港英政府。他们的专家真的懂得「殖民」之道,可以不管的就不管,使香港的文化人士可以大展所长。我认为若不是在香港,金庸怎能写出他的武侠小说,而舒巷城也难以写成他的长篇小说《太阳下山了》。「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苏东坡说的。金庸在太平山下看少林寺,功夫「打」来别有奇趣;舒巷城以秦淮之思而描述西湾河的街头人物,感情溢于纸上。

至于择欧美的善者而从之的,更是不胜枚举了。比较突出的,是五十年代香港的摄影艺术。张汝钊的金鱼、李锡安的静物、何藩的街头巷尾、简庆福的大场面风景、关大志的意之所至、陈复礼的诗情画意……于今回顾,都是前无古人的功力,欧西的摄影有所不逮也。

我认为,香港的文化能择进口的善者而从之,主要原因,是香港承继了中国大陆的文化主流,吸收后根深蒂固;但同时却抛弃了中国文化传统不良的约束,在我们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东方之珠上大「展」个人的观感,各抒己见。而大好的文化或艺术,永远都是以个人风格为出发点的。

黄永玉、黄苗子、张大千、叶恭绰、邓尔疋、叶浅予……的艺术成就,香港的感染力不可抹煞也。若晚年不到香港来定居,林风眠的后期作品,怎会有如此灿烂风光?说香港没有文化,是从何说起的?

近十多年来,香港的文化更是别开生面了。许冠杰的粤语时代曲、黄沾的率直狂态、尊子的讽刺漫画、林振强的《慈祥鹏》、周润发的收放自如、周星驰的「无厘头」等等都是香港的独有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