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完璧归赵”记
赵建忠
悬挂在我书房的“聚红厅”匾的失而复得经过,还要从周汝昌先生讲起。
我作为1981届高中毕业生参加了当年的高考,受那个特定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集体无意识影响,偏嗜文科的我也选择了并不擅长的理科,结果“误读”了天津化工学校,毕业后又在某化工厂硬着头皮干了一段日子,算起来正是十年蹉跎。经过艰苦卓绝的自学,我终于在1989年如愿以偿考取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的首届研究生。此前, 通过天津日报、今晚报等媒介,我早已读过周先生写的关于家乡风土人情、历史掌故以及追怀沽上师友的大量文字,尤其是连载的那些《红楼梦》研究考论,留下了深刻印象,应该算作对我走向《红楼梦》研究之途的启蒙。我考取研究生后,首先就想见这位红学前辈、津沽乡贤,以面聆教诲。记得是一个黄昏,我去周先生位于北京红庙的寓所拜访。一进门就惊呆了:水泥地面没有经过装修,书房陈设也极为简陋,杂乱的书籍几乎占据了全部的空间。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客厅书橱里陈设的刻有“为芹辛苦”的瓷盘。听说我从天津考来,他深情地回忆起在《红楼梦》研究起步阶段与家乡的不解之缘,他的红学研究处女作《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就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的天津《民国日报·图书副刊》。可以说,一代红学巨匠正是从津门走出的。
以后我常利用节假日去看望周先生,有时还能得到他新出红学著作的签名本。研究生毕业之际,他还特别为我的工作就业问题写过推荐信。我回到天津师范大学执教多年后,一直与他保持着频繁的通信联系。一次我向周先生汇报教学、科研、生活情况的通信中,告诉他在工作单位发展得还不错,教授职称已顺利解决,新购置的住房也已装修,恳请他能赐幅“聚红厅”墨宝悬挂书房。周先生没有及时回信,我以为他忙就未再追问。记不清是哪年春节了,红友乔福锦兄对我讲,河北方面的文化单位通过他请周先生题字,遂约我联袂去北京给先生拜年连同取字。那次见面,周先生交付给福锦兄托付的河北题字后,马上取出另一幅说“这是给你写的”,展开宣纸,正是苍劲有力的具有周先生独特书法风格的“聚红厅”三字。令我感动的是,时隔颇久,周先生竟还没有忘记我信中的请托。
周先生去世后的2013年,沉寂多年的天津市红楼梦文化研究会在市民政局更名注册成功,以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的新名恢复活动。作为新建的学术团体,会员们都希望有焕然一新的气象,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考虑创办《红楼梦与津沽文化研究》,以书代刊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但筹办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经费紧缺,幸好有本市一些热心的书画家赵士英、梦玉等义卖作品的赞助,再加上本人预置的一点资金,成立大会本可以按计划顺利召开,但恰在此时,参与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筹备的一位成员与山东某工艺厂家“私人订制”了成立大会的纪念瓷盘,当然这位成员可能是想让与会代表留下些参加会议的痕迹,把成立大会办得尽量“风光”些,主观上也许是出于好意,但这样一来,使本来可以按预算将就开成的成立大会又出现了资金缺口,眼看《红楼梦与津沽文化研究》创刊号需要交后期的印刷费用,还有成立大会的纪念邮票首日封制作和必要的会务接待费用也需要再筹措,本人作为恢复重建后的研究会主要负责人很焦虑,正当我愁眉不展之际,一位儒商见到天津鼓楼静远堂画廊装裱好的周先生为我题写的“聚红厅”匾,希望购藏。尽管我多次向周先生求过墨宝,而且他老人家从未拒绝,但“聚红厅”毕竟是专门为我书房而写,况且将周先生给我的墨宝出售,家属知道又会怎么想?在此之前我家曾遇盗,盗贼还是个略通书画的“内行”,失窃的书画精品中就包括那块“聚红厅”匾,幸亏负责的片内民警及时破案追赃,关于此事的“战果”还在本市媒体披露过。“聚红厅”匾历尽劫波后又将失去,当时我内心很矛盾、纠结,但还是忍痛割爱了。相信周先生如果知道我出售了那块“聚红厅”匾的初衷,九泉之下也会原谅的,我知道他对家乡红学始终满腔热情地支持。
欣慰的是,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成立后没有辜负周先生的期望。短短几年内,含有他题字的《红楼梦与津沽文化研究》以及《庚寅本石头记》影印本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后都产生了社会影响。在周先生百年诞辰之际,该社还特别推出纪念专辑。南开大学出版社影印的《民国红学要籍汇刊》颇受业内欢迎,全国红学研究者争相购买。《天津红楼梦与古典文学论丛》也即将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推出。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还承办了中国红楼梦学会与天津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京津冀红学高端论坛。就我本人而言,近年来也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先后出版了《红学讲演录》《聚红厅谭红》《红楼梦续书考辨》等专著。以“聚红厅”命名自己新书,是为了表达对周先生的怀念。巧合的是,正当《聚红厅谭红》出版前夕,我的朋友、天津鼓楼静远堂画廊的老板李克远先生提供信息说,天津晟颢2019春季拍卖会6月29日在东凯悦酒店举办,拍卖会上那块“聚红厅”匾将出现。我立即赶到现场,经过勘验判断正是原物,便毫不犹豫地将其拍回。“聚红厅”匾的失而复得作为新“完璧归赵”记,堪称津门红学的一段佳话。(作者系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