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
||||
红学史上有一部重要的著作《红楼梦索隐》,作者王梦阮、沈瓶庵。关于王、沈的生平,似无人知晓。要说《红楼梦索隐》是民国时期出版的书,作者不应该神龙不见首尾,尤其是这样有影响的著作,作者更不应籍籍无名,但王梦阮、沈瓶庵就这么“神秘”。
近来搜集宝坻乡贤著作,竟有意外发现:据《河北通志稿》(2516页)“文献志艺文”转引《宝坻县志》,李熙著有《红楼梦索隐》,并介绍李熙生平经历云:“熙,字明甫,菡孙。王梦阮者,其著书之托名也。光绪戊戌考取经济特科,学部参政。”这个材料的来源为《宝坻县志》,是哪本、谁主持编纂的县志?据我所知,《宝坻县志》现存的有“康熙志”“乾隆志”,以及近三十年来今人主编的两本新志。难道在民国期间曾经编纂、出版过“民国志”?一旦发现真有这部志书,当隆重庆祝一下。 不管怎样,《河北通志稿》白纸黑字,记下了在不知谁著的《宝坻县志》里有这样的一条记载,这是个值得注意的线索,沿着这个线索,或许真能把“王梦阮”弄清楚呢。 所谓“经济特科”是清光绪间在正常的科举考选之外,特别设立的科举考试,故称“特科”。这个建议,由时任贵州学政严修于“丁酉年”(1897)提出,被采纳。“戊戌年”(1898)慈禧太后下诏举行,以备推行新政,后因“戊戌变法”失败而中止,以后,一直拖到“辛丑年”(1901)才付诸实施;光绪二十九年(1903),又举办了一次,这一年,李熙,名列第三高中。据本年《钦定经济特科考取人员名单》,说李熙,字明浦,宝坻人,则《河北通志稿》所说李熙考取“戊戌特科”是不准确的。又“字,明甫”,也不确。李明浦,后来到山东做了“候补道”,一直没有正式升为道台,就在济南创办了《官话日报》。 《官话日报》创办于1906年3月,是山东颇有影响的报纸之一,以新闻和政论为特色。李熙既为《官话日报》负责人,应该在上面发表过文章。有没有关于《红楼梦》的文章?盼望有条件的读者,留心一下,或许会有让人惊喜的发现。因为从情理上推断,李熙具备熟读《红楼梦》的条件,也应该具备写作《红楼梦索隐》的能力。 与李熙同时在山东做官(或候补)的还有李庶、李黯,均为宝坻林亭口李氏,号称“宝坻三李”,闻名历下。 1947年《中和月刊》第7期载“过隙”《明湖客影录》一文,曾述及“宝坻三李”在济南的行迹,略云:“其以客久为众客资借,卜居湖上,遂为客中贤主人者,一时盛推李明浦。李氏多才,曰明浦李熙,曰石可李黯,曰勤可李庶,同时称宝坻三李,而明浦尤卓出。山东官报,其所主办。明浦多识,善谈谐,新旧学家皆与之恰,既由诸生荐试经济时特报罢,则以报馆养名高,交通英俊。当光绪甲辰山东所派留日速成师范生回国组织教育会,熙实与共筹议。又设明溥书局,译刊新籍。俨然为一时学人盟主。”所疑者,李熙明明是高中经济特科第三名,这里却说“由诸生荐试经济时特报罢”,报罢者,名落孙山也。或者,报罢乃用“作罢”之意?意谓特科虽然高中,并未任以官职? 剩下的问题是:那本神秘的《宝坻县志》里记载的王梦阮是宝坻李熙笔名的依据是什么?我们总不能只靠这一条孤证,就论定王梦阮就是李熙的笔名或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