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有两个贾兰吗?
欧阳健
把简单的问题说得很复杂,是红学书越写越多的原因。如两个贾兰的“重大发现”,便是此中的典型。
有红学家说,脂本中有两个“贾兰”,身份、年龄、地位都不同:一个是贾府的族人,一个是贾珠、李纨之子。曹雪芹为什么有这种疏漏?因为当他撰写第九回、第十三回初稿时,尚未确定给贾珠、李纨之子取名,故以“兰”字为某位族人之名;而当他确定贾珠、李纨之子的名字是贾兰(红学家忘记了第四回有“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且撰写了和贾兰有关的一系列故事情节时,又忘记了回过头去给那位族人再更换一个新的名字。后来高鹗“轻易”地察觉了这一纰漏,便把那位贾府族人“贾兰”改成“贾蓝”。他又设问:“难道反而是修改者聪明,曹雪芹愚笨吗?”随即自答道:不是。——这体现了改稿与初稿的区别,为考察《红楼梦》的创作、修改找到了切入口。
事情其实远没有那么复杂。贾府族人本来名叫“贾蓝”,北京卖馒伙计抄租“蒸锅铺本”时,多是一人朗读,一人听写,便将音近的“贾蓝”写成了“贾兰”。“别字连篇”的脂本,绝对不是曹雪芹的初稿。
这就有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判断:是高鹗由“贾兰”改为“贾蓝”,还是脂本将“贾蓝”误作“贾兰”?处理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将程本的“贾蓝”与脂本对应的“贾兰”,作一番对勘,答案就昭然若揭了。
好在“贾蓝”是个跑龙套的角色,通部程本只出现了8次,事情就更加好办了。我们看到,第九回与第十三回出现的6次“贾蓝”,脂本都作“贾兰”;他能和宝玉、秦钟同在书房读书,并参与秦可卿的丧事,可见“这贾蓝、贾菌亦系荣府近派的重孙”,决不会是尚在幼年的贾珠、李纨之子贾兰。
贾蓝除第九回闹学堂、第十三回列于出殡名单外,还在第五十四回庆元宵露了一下脸:“贾蓝之母娄氏带了贾蓝来”,“挨次下去便是娄氏带着贾蓝,尤氏、李纨夹着贾兰”。有趣的是,本回出现的2次“贾蓝”,脂本却成了“贾菌”,这就证明了程本中的“贾蓝”,并不≌(全等于)脂本中的“贾兰”,将“贾兰”改为“贾蓝”的人也不是高鹗。为什么呢?因为贾蓝和贾兰庆元宵时同场,曹雪芹若写到这里,定会发现两个“贾兰”打起架来了,必然立即纠正以往的疏漏,“两个贾兰”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唯有脂本抄到这里,抄录者尽管也发现了问题,却懒得将前面的“贾兰”改回,便擅自改成总是跟在贾蓝后面的“贾菌”了。由此可见,将为人物取名是“贾兰”还是“贾蓝”大费周折,解释为曹雪芹的“增删五次”,未免小觑了这位“伟大的、有成就的、有主见的作家”了。
俞平伯先生说:“红学愈昌,红楼愈隐”、“下笔愈多,去题愈远”。这种从不值一提的“贾兰”寻出微言大义的“以版本学为基础”的红学,不是最典型的实例吗?
(《今晚报》2016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