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洁尘
洁尘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93,472
  • 关注人气:1,0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粉红和石绿

(2007-07-19 14:42:48)

粉红和石绿

 

 粉红和石绿,这种搭配在我看来是一种高超的色彩意象。这是我很多年前在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里看到的。那是白流苏的一把伞,粉红地子,上面是石绿的荷叶图案。

我没有在电影中看到这把伞。

一直没有看过许鞍华导演的《倾城之恋》。这部电影对于收藏影碟的影迷来说太早了,是1984年的作品,那时的许鞍华,虽说前面的三部作品《疯劫》《投奔怒海》《胡越的故事》获得了不少好评,也获了奖,但她的创作相对来说还是处于一个青涩时期。之前看很多相关评论,都说《倾城之恋》这部电影不算成功,显得比较生硬,当年票房也很惨淡。但不管怎么说,对于一个张爱玲迷和一个许鞍华的影迷来说,一直没能看到这部电影,总是一个心结。前些天,淘碟时突然淘到这张碟子,是将香港老片重新制作发行的一批货中的一张。那一瞬间心顿时咯噔了一下,我似乎都听得到咯噔那声。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看过很多遍了。看电影时,总是把电影和小说对照着来看,看电影是否和小说的描述以及味道相契合。这就是任何一部改编自名著的电影的艰难之处,没办法,观众早就先入为主了,影像的作用在观众眼里摆脱不了是否能够应证文字的命运。

周润发是那个范柳原。迄今为止,如果不考虑年龄因素的话,周润发都应该算是范柳原这个角色的第一人选,高大挺拔,风流倜傥,圆滑世故,但关键时刻有担当有真心有力量。苏青曾经说,“柳原的个性有些好似《飘》里的白瑞德,这类男人也可以说是‘坏的’,但是他们真正谈起恋爱来,却能给女人以美妙的刺激。”想想华语影坛,周润发的那股味道还是比较贴近白瑞德的。

但缪骞人的白流苏的确让人意外。张爱玲描述的白流苏是这样的:“她那一类的娇小的身躯是最不显老的一种,永远是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她的脸,从前是白得像磁,现在由磁变为玉──半透明的轻青的玉。上颔起初是圆的,近年来渐渐的尖了,越显得那小小的脸,小得可爱。脸庞原是相当的窄,可是眉心很宽。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张爱玲还说她,“美得不近情理,美得渺茫。”缪骞人从形象上说跟文字中的白流苏差得太远了,她眉眼硬朗,身材骨架也挺硬朗的,嘴唇部分的线条有点男性化,显得生硬。我看网上有人说缪骞人哪里是什么白流苏,完全是个老妈子。这话说得刻薄,但有道理。

电影的情节基本上完全按着小说的顺序走。一开头就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上海白家某一个晚上的事件。白家是大户人家,虽说已经破落,但规矩还是很多的,其中的一条规矩就是一般情况下到了晚上不出外访客,也没有什么客人来访。这一晚,白家突然躁动起来,因为徐太太来访,通报白家六小姐白流苏的前夫死了。然后就是一通精彩的三哥和四嫂与白流苏的口角,在这一通口角中,很简洁地交代了白流苏的情况和处境:因遭受家庭暴力,白流苏已经离婚七、八年了。当初带回的一些钱,被兄长拿去投资亏完了。现在,钱没了,娘家人也想撵她走了。
 
    很多学者都说,现代文明的一个特点之一就是家庭小型化,这有助于家庭和谐美满。一般来说,大家庭的幸福指数是很低的,人多嘴杂,各怀心事,免不了的计较对比勾心斗角,因了亲情中的放肆,有的时候反而更加惨烈黑暗。这类情节的小说很多,比如著名的巴金的《家》。《倾城之恋》的白家也是这样。白流苏是个颇有锋芒的女人,但缪骞人把她演得过于木讷、还有点窝囊。开场的这一段戏。小说里白流苏的厉害劲儿已经显露出来了,但电影里却不是这个味道。不知道导演是否在定位这部电影的基调时,就想把白流苏处理得比较软弱,让观众对她生出某种同情,好成全这部言情片。其实,恰恰错了,这部电影本身就不该是一部言情片。

许鞍华回忆在筹拍《倾城之恋》的时候,说是为了跟张爱玲谈版权,她联系到张爱玲在香港的挚友宋祺。拍片前,宋祺还请过许鞍华和周润发到他家吃春卷,跟他们讲那个时候男人应该怎么坐、怎么站。宋祺建议周润发演得轻一点,不要太情深款款。 许鞍华还向宋祺问过拍片的建议,她后来说,“我很后悔没有听他的。他说《倾城之恋》,应该像是一个男女斗争斗智的喜剧,像一个四十年代的喜剧。”
 
是的,许鞍华的《倾城之恋》的确定位有问题,她把这部戏拍成了言情剧,但又基本上完全采用了小说原著的情节推进和人物对白,但因为定位的问题,所以,那些小说中几笔带过但在电影中需要用场景刻意突出的地方没能表现出来,那些人物对白中的机锋也没能体现出来,反而只是一种温吞吞的没有味道的调情。比如说,白流苏和家人一起去参加七妹宝络和范柳原的相亲,却不想被范柳原看上,两人把家人和女主角宝络冷在一边,自顾自地跳舞那个情节,在小说中是通过三嫂和四嫂的叙述呈现出来的,其实,在电影里应该是一段戏。这段戏演绎出来,白流苏的性格就更立体了。可惜,许鞍华在这里太拘泥于原著了,跟小说一样,也是通过剧中人物的嘴说出来的,没能用场景呈现。关于这个情节,张爱玲在小说中说,白流苏听到了三嫂的埋怨和四嫂的咒骂,但一点没生气,她只是静静地点着蚊香,“今天的事,她不是有意的,但无论如何,她给了她们一点颜色看看。她们以为她这一辈子已经完了么?早哩!她微笑着。宝络心里一定也在骂她,骂得比四奶奶的话还要难听。可是她知道宝络恨虽恨她,同时也对她刮目相看,肃然起敬。一个女人,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点贱。”

对第一次香港之行的叙述,电影里有无奈走他乡的感觉,但在小说里很精彩,那是一次打赌。“流苏的父亲是一个有名的赌徒,为了赌而倾家荡产,第一个领着他们往破落户的路上走。流苏的手没有沾过骨牌和骰子,然而她也是喜欢赌的,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她输了,她声名扫地,没有资格做五个孩子的后母。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家人虎视眈耽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气。”

说来太促狭了,我等张迷看电影《倾城之恋》,处处挑不是。比如,那段著名的“低头”:柳原对流苏说,有人善于说话,有的人善于笑,有的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头的。流苏说,我什么都不会,我是顶无用的人。柳原笑道,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在我看来,这么轻盈的一段戏,让缪骞人演得那叫一个笨重啊。还有,小说中的印度女人萨黑荑妮“脸色黄而油润,像飞了金的观音菩萨,然而她的影沉沉的大眼睛里躲着妖魔。古典型的直鼻子,只是太尖,太薄一点。粉红的厚重的小嘴唇,仿佛肿着似的。”多么精彩的人物素描,影片中的萨黑荑妮跟这个模样完全不搭界。

《倾城之恋》的故事,其实是一个从疯狂的边缘回到现实的故事。流苏第二次到香港,委身柳原,一周后,柳原给她租套空房子把她给扔在香港,自己去了英国。流苏在空荡荡地房子里看着,走着,“客室里门窗上的绿漆还没干,她用食指摸着试了一试,然后把那黏黏的指尖贴在墙上,一贴一个绿迹子。为什么不?这又不犯法?这是她的家!她笑了,索性在那蒲公英的粉墙上打了一个鲜明的绿手印。”在这里,又是一个红和绿的色彩搭配,像那把粉红和石绿的伞。流苏摇摇晃晃在一间间空房里走着,她知道,柳原不会在钱上面亏待她,另外,他还可以在空暇的时候给她一些欢爱。其他的,就像这些空房间一样,都是空的。她对自己说,她管得住她自己,不会像其他女人那样做个养小白脸的下流姨太太,但是,她管得住她自己不发疯么?……这是我在小说中读到的凄凉和辛酸,这些凄凉和辛酸都是小动作,都是静的,都是在瞪着空房间的那些空白里发生的。这些东西,我在电影里没有读到,或者说,我没有读够。镜头太省略了,表演太潦草了。到这个时候,我突然明白白流苏应该是谁了,应该是张曼玉。较之小说中的描写,张曼玉并不太像,尤其是她的脸不算窄,但那份渺茫的美是很充分的。不过,那都是90年代的张曼玉了。1984年的张曼玉还是一个兔牙傻妞呢,还不如缪骞人呢。

电影结束在一个城市为了成全一个女人的婚姻而倾覆这样一个庞大的抒情背景之中,这也是一出言情剧的标准结尾。但张爱玲的小说不是言情剧,它就是一个故事,一份人性记录,记录着两个庸俗自私的男女怎么样在烟火人间安顿下来的,并且,彼此给予了一份真心的托付。小说在快结尾的时候说,“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记得当年我第一次看《倾城之恋》的时候,很为这一段怅惘。为什么?为什么会这么不完美?想必当年的许鞍华也是这样的心情。她扔掉了这个重要的段落,笔头一挑,把收梢给飞了起来,让观众跟她一起径直去想象范柳原和白流苏患难之后缔结了如何美满的婚姻。我想,现在的许鞍华,如果要重新拍《倾城之恋》的话,她一定会对这个段落好好运用一番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