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加班,回家已经很晚了,央视中文国际看了关于大陆和台湾啃老族现象,感触很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社会还是家庭还是所谓的啃老族自己?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啃老族”。一些年轻人(20-30岁),自身有学历,能力应该也不错,但是不愿意工作或者找不到工作,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这样的一群人叫“啃老族。
从电视采访的情况来看,很多“啃老族”之所以成为这类人,首先还是要从自身和家庭找原因,除去一些自身有残疾,文化水平低,技能差的人。大部分人学历较高,本科毕业后,感觉就业压力太大,于是转入考研或者继续深造的队伍。或者踏入社会后,对就业过于挑剔,认为很多工作都不适合自己,跳来跳去反而找不到工作。再就是有些人盲目追求海外留学,认为这样自己就可以佩戴光环,就业也就不难,可最终的结果是知识结构到了,社会经验严重不足,更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自然也就从“海归”变成了“海待”,进而变成了“啃老族”。
分析分析这些人的共性,感觉还是家庭的责任更大,应该说父母甚至亲属过多了疼爱了这部分人,没有让他们尝试应该的挫折锻炼,直接导致了“啃老族”脆弱的接受能力和好高骛远的脾性。诚然,现在的社会就业压力确实很大,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都不同程度上面临就业压力,但社会是现实存在的,人作为个体应该去适应社会,你难道想让社会来适应你吗?不是不支持学生深造,学习是不应该止步的,要知道如何学习,能够充实自己的大脑,武装自己的身心才是最重要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更需要有目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就业前学到的知识,真的就是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但是就业以后呢,我们要学习或者深造,那就是针对自己的工作采取的手段,针对性更强,实用性也更强。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工作,而不是让你变得好高骛远,拥有良好的心态才是最关键的,不管你学历层次多高,不管这个行业如何被人看低,只要你用心去做,一样可以成功。
30岁了,父母一般都已经接近60,应该按照中国的传统,享受孝道了,但是“啃老族”在这个本该“而立”的年纪,却选择了“啃老”,真的是一种悲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