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云晓
孙云晓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842,145
  • 关注人气:83,17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云晓:亲情是孩子“心灵一生的牛奶”

(2013-05-28 07:16:05)
标签:

孙云晓媒体报道

文化

教育

分类: 我的访谈及消息

     有这样一群孩子,当他们还处在幼年,父母便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异乡打工谋生。长期以来,这些孩子只能从父母偶尔打来的电话中,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感知到父母的存在。“爸爸,妈妈”的称呼,也只有在春节父母返乡时,方能变得具体而真切。据全国妇联5月10日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有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普遍感觉孤独,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成长环境均劣于受父母监护的儿童,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焦虑、与人沟通焦虑、处事敏感、易冲动特征,这些都是人格缺陷的表现,其中男童长大后反社会行为比例较高。调查表明,留守儿童最大心愿就是与父母团聚,使自己不再成为留守儿童。

  有这样一群孩子,当他们还处在幼年,父母便远离家乡打工谋生,这些孩子被托付给爷爷奶奶、亲戚甚至邻里照料。这些留守家乡的孩子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多少年来,他们想念父母,渴望家的温暖,但相聚的频次只能以年计算,对家的描述都来自想象和回忆。“爸爸,妈妈”的称呼,只有在春节父母返乡时,方能变得具体而真切。

  全国妇联2013年5月10日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此前还有统计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7.14%。

  留守儿童大多亲情饥渴,父母竟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今年春节期间,四川省南江县关路乡中心幼儿园门外,在广州打工的王文强已经快一年没见儿子了,然而,5岁的儿子背着书包走出来,看到父亲却涨红了脸,带着惯常的倔强不肯说话。近日儿童乐益会“手牵手计划”项目组走访乡村幼儿园发现,因缺失正确早教,很多留守儿童“亲情饥渴”、性格冷漠,父母成了他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坝镇的工作人员钟起荣说:“这些孩子的心理很矛盾,一方面,他们渴望爸爸妈妈在身边,渴望爸爸妈妈的爱;另一方面,他们又有一种被爸爸妈妈抛弃的感觉。这种矛盾的心态导致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薄。”。

  心理专家指出, 1岁~15岁是青少年情感、品德、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可塑性非常强。父母对孩子情感和心理关切的缺位,给孩子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亲情饥渴”不仅让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生疏、冷漠、交流困难以及产生逆反心理,也带来诸多心理问题和行为失范。

  著名女性研究专家孙晓梅指出,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其行为和心理都会受到影响,甚至会不懂得如何关爱他人,严重的可能产生被父母抛弃的抑郁心理。

  留守儿童普遍感到孤单,超半数孩子存在心理障碍

  儿童乐益会中国区负责人魏巍说,零到六岁是孩子潜能开发关键期,也是情感、品德、性格的形成期。世界银行在2000年时曾出书总结各项对儿童的国际研究,指出儿童时期的心理困扰与未来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在不健全家庭中成长且缺乏外界支持的儿童,有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男童长大后反社会行为比例较高。

  应用心理学专家筱丹说,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普遍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的教育,极易产生认识上的偏离和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一份来自安徽的调查则指出,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80%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是自闭型,表现为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有的是逆反型,表现为暴躁冲动、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等。

  目前,我国有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37.7%的留守儿童,他们在父母缺位的情况下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姜勇称:“调研发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焦虑、与人沟通焦虑、处事敏感、易冲动特征,这些都是人格缺陷的表现。亲情教育、家庭结构不健全都是成因。”

  山东沾化县富国第一实验学校教师张金霞说,“留守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代管人有时又监管不力,会出现一系列“留守综合征”,如厌学情绪增加、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孤僻、合作意识差、遇到小事易走极端等。“部分孩子存在任性、孤僻、冷漠、忧郁多疑、不讲文明礼貌、合作意识差、上进心差等多方面的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筱丹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和心理安全感,内心封闭、情感淡漠、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合群、不善交往、抑郁自卑等方面,有的甚至对父母充满怨恨、逆反心理严重等。

  据了解,在江西赣县,留守儿童厌学、弃学现象普遍,近一半孩子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偏下。还有一些孩子成了家中的负担,被亲友“踢”来“踢”去,一会儿放到外公外婆家,一会儿赶到叔伯家,使孩子从小心理就不平衡,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

  长期研究留守儿童的农业部农研中心副研究员吕绍清说,研究发现,部分留守儿童性格行为上在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有些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变得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等。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比较普遍。

  “留守儿童”最渴盼五类关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亲情是孩子最好的情感支持系统,“是心灵一生的牛奶”。如果孩子在12岁之前,特别是6岁之前不能跟父母建立起一种亲密的情感,一生都会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

  在孙云晓看来,留守孩子和农民工家长的交流非常重要,其实大部分农民工外出的所有动力就是为了孩子,但一打电话,张嘴就问两件事:学习怎么样,身体怎么样,“这是一种对话缺失,留守儿童纵有万般的烦恼,一般都不太会表达,甚至说不出来。”彼此的话越来越少,渐渐地,有的孩子不愿接电话,电话越来越少,孩子真的成了断线的风筝。

  “再忙碌的父母都可以成为好父母,再遥远的距离也能传递亲情。”孙云晓提出,现在很多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活动尽量提供亲情的替代品,但任何一种温暖都不能替代亲情。就算是相隔千里,只要父母们学会传达爱,孩子也能感受到。

  山西省妇联的一项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这些孩子最期待五类关爱。这五类关爱分别是:

  情感交流。在征集到的“留守儿童”书信中,“孤独”和“思念”等字眼出现的频率最高。

  道德引领。处在道德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容易偏离健康的生活追求和道德准则,加重或催化其身上处于萌芽状态的一些问题。

  学习辅导。特别是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在书信里或接受访谈时提到,做功课遇到“拦路虎”时,爷爷奶奶和身边其他的人多难以提供帮助。

  生活照顾。多数“留守儿童”在生活方面存在困难,需要父母照顾。

  安全保护。撤乡并镇以来,不少偏远地区的乡村小学被撤并到中心校,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孩子上学困难很大,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年老体衰,接送就成了问题。

  多方入手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姜勇说,正确的早教和及时的心理疏导,才能使孩子人格健康。要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父母要树立起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责任意识,多利用现代发达的通讯工具,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多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除了尽量多争取时间回家与孩子团聚,父母即使在外打工,也一定要及时了解子女的近况,一方面利用书信或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及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家长也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或一方可择近在本地务工。

  同时,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应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减少留守儿童情感上的断层与真空。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此外,农村基层组织或社区组织应积极参与。应充分利用假期或家长回家的时机,采取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等形式,在管理机制上督促家长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共同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说,没有一个社会学家能够忽视如此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影响。目前,绝大部分留守儿童还不是问题儿童,对家庭和社会来讲仍有机会帮助孩子纾解心理问题,让留守儿童更加健康地成长。(本报记者 乔雪梅)

(来源:2013--5--27中国妇女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