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CPI新鲜出炉,高达8.5%的数据让大家又不免哀叹一回:存在银行里的钱又“少”了。当CPI高过存款利息,现金的贬值让其变得不可靠,在留下保命钱之外给余钱寻找一个跑赢CPI的投资途径成为理财的当务之急。怎么办呢?现在股市那么反复,于是就有人提出了“买房抗通胀”的观点,但这种观点又遭到了另外一些人的反驳。在这里,我谈一些个人认识,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
首先来讨论高CPI是否会影响到楼市这个话题。高CPI意味着生活成本提高,而生活成本的支出加大会改变消费者的消费预期。如果通胀在消费者的接受范围之内,就不会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大的影响。如果通胀令消费者对未来的经济预期不甚乐观,消费者就会因为担心可能到来的生活危机而暂停或减少非必要性的消费,包括住房消费。这个时候,租房住以及想改善居住环境的人都可能会停止买房,楼市的需求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在这里,必须强调一点:上述推断的适用对象是受通货膨胀影响的人,不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有钱人”。对于广州市场来说,据我了解,由于今年的经济形势不大景气,确实已经影响到了少部分居民的购房需求,经纪反映已有个体户、股民因为经营困难或股价下跌不再买房的案例,但总的来说这个比重还是比较小的,所以暂时不会动摇广州楼市需求的根基。
再来讨论如何应对当前的通货膨胀的问题。经济学一般的观点是,在高通胀时期,人们可以通过购买资产来抵御通货膨胀的冲击,因为这个时候现金在不断贬值,而资产价格会随着通胀的加剧而不断上升,可以起保值的作用。资产的概念包括有房产、股票、艺术品等,其中房产的保值功能一向为人所推崇。但是,这也不是一概而论的。因为即使资产的市场价值不断上升,但是不代表每种资产的升值幅度都会高于CPI,甚至还有可能在出现资产价格因为某些特殊原因下跌的情况,这个时候就谈不上抵御通胀的作用了。因此,只有在特定的时机买入特定的资产才有抵御高通胀的作用。买房也是一样,不仅有时机的问题,也有看你买的是什么房的问题。由于时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选房就尤为关键。正如好的股票操盘手,无论熊市还是牛市都能赚到钱。
这里就提到了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买房。从理论上讲,解决居住问题和解决保值增值抗通胀问题的购房需求所考虑的问题是有差异的。对于前者来讲,住房的属性就是最原始的居住,因此舒适度是最重要的,其它因素都是围绕这个来权衡,没有人会买一套自己住进去浑身不自在的房子。对于后者来说,投资价值是最重要的,管它靠近垃圾场还是后年建高架桥,只要在转手之前能够赚一笔就完成了它作为投资品的价值使命。区分了这一点,大家也许能更好地考虑自己应该买什么房。也就是说,自住需求本来可以不用像投资需求那么紧张房价短时间内的涨跌,你是买来住的来享受生活的,涨跌在未转手之前都是纸上富贵,而即使是现代人买房三五年后换房也算是快的了,更不用说一套房住上几十年的老一辈(几年十几年后的事情能看清楚最好,看不清楚的最好办法是享受现在,那样我们就不会活得那么累)。当然,我也不否认住房问题在中国的复杂性。对于许多人来说,买房要花上好多年甚至两代人的积蓄,所以即使自住者对它也抱有升值的厚望也是正常的。
总之,跑不过CPI,至少也要跑赢银行利息,否则还不如把钱放在银行省心。买房当然也是其中一个途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