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后一个梦》:谁成就了佩德罗·阿莫多瓦?

(2025-08-18 21:33:44)
标签:

读书


很久以前看西班牙电影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的早期作品,哪怕是颂扬母爱的《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也结束在一个想象飞出了天际因而显得有些荒诞的情节。当时就想,没法接受阿莫多瓦太汪洋恣肆的虚构,却又不得不承认,他那飞驰得我们竭尽全力也许能勉强追得上的想象,煞尾时总能在观众的心里站得住脚且站得非常稳当。

我不知道拍出这种别具一格的电影的佩德罗·阿莫多瓦,其成长环境是何种底色。有关这位导演的简介,在“世界上最具原创力、最有趣也是最特别的导演之一”之后,多半会坠上一句“出生贫寒”。谁都知道,“出生贫寒”一定不是他秀出于林的必然原因,而是贫寒家庭里的那个谁,才成就了佩德罗·阿莫多瓦的特立独行。那么,是谁呢?

九久读书人最近出版了一本这位世界著名导演的故事集。按照惯例,集子的书名多半会从所收文章的篇名中选择一个,这本书也不例外。只是,未读书时我猜测《最后一个梦》的主角,一定是阿莫多瓦自己,能拍出《吾栖之肤》、《对她说》、《捆住我,绑着我》等让观众惊愕、错愕又不得不叹为观止等电影的佩德罗·阿莫多瓦,看得上别人的梦? 

 “星期六,我走上街,发现天空非常晴朗。这是第一个有阳光没有母亲的日子。我戴着眼镜哭泣,那一天,我将会哭很多次。”这是《最后一个梦》的第一自然段,没有出现一个与死相关的字词,可谁还读不出佩德罗·阿莫多瓦的母亲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去世了。电影导演客串一回作家,佩德罗·阿莫多瓦的文字一点也不逊色于他的镜头语言。他把“天空晴朗”与“哭很多次”两种对立的情绪并置后,就使得接踵而至的这一句“这是第一个有阳光没有母亲的日子”所饱含的失去母亲之痛,决堤而来。氛围已经拉满,接下来他该给我们讲述梦中母亲的故事了吧? 

却没有。

《最后一个梦》记录的,是佩德罗·阿莫多瓦母亲人生中的最后一个梦。佩德罗·阿莫多瓦说,母亲过世时“天空非常晴朗,有光从窗口洒进来”,但母亲的最后一个梦里却是暴雨如注。为什么?佩德罗·阿莫多瓦一定知道,但要逻辑正常地讲出那个为什么,那就不是佩德罗·阿莫多瓦在讲故事。

“美尔怪”,是佩德罗·阿莫多瓦给母亲的赞誉,倒是替我们摸索到了佩德罗·阿莫多瓦从电影到故事集的审美趣味,美而怪。

故事集的第一篇篇名为《拜访》,讲述的是一个在寄宿学校长大的男孩成人以后报复欺侮过他的校长的故事。仅此而已,这是个稀松平常的故事。因此,我们能跳跃过《拜访》去读下一个也许会奇异一点的故事吗?不能。因为不读就不能理解,一个讲述报复的故事,怎么会被冠之以“拜访”这一篇名?

宝拉的打扮着实扎眼,但她毫无顾忌地招摇过市后没有半点犹豫就走进一所教会学校。没有见过这种打扮的女人,教会学校的看门人、修道士们虽已沦陷于宝拉的俗艳,却非要装出一脸鄙夷的样子,校长神父也如此。与校长忽而言语忽而肢体地欲迎还拒了几个回合后,宝拉说出了曾经被校长欺凌过的弟弟的名字并告诉他弟弟已逝。宝拉也许觉得校长听到弟弟的名字会震颤以后颇感愧疚,但校长只表露出一点悲伤,丝毫没有意识到宝拉弟弟之死与自己多年前一再欺侮他有关,就更别提忏悔了。这态度逼得宝拉剥去了身上的女装,露出了真身——原来,带着创痛离开学校的男孩,只能以异样的身份混迹社会。一年又一年,始终走不出青少年时被侮辱的记忆泥潭的男孩,换上女装假借宝拉的名字潜回学校走进校长室,随后,拔出刀子捅向校长。

一个复仇的故事,就这样被佩德罗·阿莫多瓦以《拜访》的名义写得清洁百回千转,文字瑰丽斑斓。如若非要一句话点评《拜访》,三个字足够,“美而怪”,就像他评论的母亲临终前最后一个梦。

那么,佩德罗·阿莫多瓦的天赋和才华,只与美而怪的母亲相关?总共12个故事,被佩德罗·阿莫多瓦认为启发了著名电影《返老还童》的那篇《米格尔的生与死》,当然有着令人咋舌的奇诡想象,但我更喜欢那则吸血鬼的故事《镜中仪式》,短短篇幅,乘坐时光穿梭机回到中世纪的佩德罗·阿莫多瓦写出了僧侣隐居的修道院的神秘和晦暗,院长对隐修的执念,突降而至的伯爵的隐晦,以及真相大白之后留给读者放不下的诘问,犹如空中飞絮,抓不住又忘不掉。

如果说,喜欢《镜中仪式》是因为佩德罗·阿莫多瓦把个故事写得玄妙又摄人魂魄,那么,喜欢《过多性别转变》则是因为佩德罗·阿莫多瓦在自己面前竖起了一面镜子,让我多少探知到,何以佩德罗·阿莫多瓦。

搜索佩德罗·阿莫多瓦执导的电影清单,会发现《最后一个梦》中较长的文章《过多性别转变》中的男主角莱昂,在电影中出现的频次并不高。莱昂的故事,被佩德罗·阿莫多瓦分成了三个章节,标题分别为“第二班街车”、“说真的,你问我现在是什么感觉”和“街车与夜”,那是佩德罗·阿莫多瓦担纲导演、莱昂出任男主角的三部舞台剧的剧名。

按照惯例,演员是导演指尖的棋子,将惯例放到《过多性别转换》这篇文章里,应该是莱昂服从佩德罗·阿莫多瓦。事实呢?根据田纳西·威廉斯的剧本改编的《第二班街车》上演后获得了很大成功,尤其是,将原剧本中的女主角布兰奇改写成男性并有莱昂扮演此角色,莱昂的过于较真迫使佩德罗·阿莫多瓦不得不举手投降,“和角色奏效了。但身为导演和编剧,工作连轴转,让我无法按照莱昂的节奏继续下去……我必须放弃莱昂。”佩德罗·阿莫多瓦所谓的放弃,当然是空头支票,不然,就不会有文章的第二小节“说真的,你问我现在是什么感觉”。

那又是一部被别人的演出触动后由两位改编、导演、担任主角的电影。起初,佩德罗·阿莫多瓦并不想对罗西里尼的30分钟短片《爱情》做些什么,尽管在十几岁时为之疯狂过。但莱昂起意“我们能对这剧本做点什么”后,佩德罗·阿莫多瓦就不由自主了。电影上映后迅即获得了成功,但发愿拍摄这部电影的莱昂,觉得被女演员抢走了他的电影,发誓再也不拍电影了。

但是,几年以后他俩在电影档案馆看了电影《首演之夜》后展开了这样的对话:

莱昂:现在该去拍我们的第二部电影了。

佩德罗·阿莫多瓦:你不是说过,再也不拍电影了吗?

莱昂:我说的时候,还没有看过《首演之夜》。

……

于是,就有了一部获得了全球性成功的《街车与夜》。

用一篇《过多性别转换》为自己竖起的那面镜子,就是莱昂。我们通过佩德罗·阿莫多瓦的描述,了解了莱昂,佩德罗·阿莫多瓦则通过描述莱昂告诉了我们,是谁又是怎样成就了他:“我的存在只是为了实现他的艺术幻想——话虽如此,但不代表这是小事。多年来,他让我保持着满满的兴奋,在未知的领域中追寻游移。”成就佩德罗·阿莫多瓦的人也那么几个,母亲和莱昂,无疑是最重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