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颐武
张颐武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745,668
  • 关注人气:31,9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对新的“婚姻观”

(2018-02-12 11:47:16)
标签:

婚姻

财产

感情

五四

新的状况

面对新的“婚姻观”

张颐武

 

一条“空巢青年”已经超出5800万的消息引发热议。https://mp.weixin.qq.com/s/TQohoF4n5AJBH6m4GJOi9w)报道所提及许多新一代的年轻人不愿意为婚姻关系所束缚,担忧这种关系造成对自己生活的困扰的状况确实是现实存在的。这其实也是中产社会发展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对感情婚姻等表达也在出现重要的变化。从恋爱到结婚的原有的固定的青年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种在中国从“五四”以来一直主导我们社会的爱情婚姻观其实受到了社会现实的冲击。

五四以来的婚姻观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激进反传统的,就是冲破原有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想象两个人有一种天然的感情,这种感情可以超越一切具体的生活考量,就是一种绝对的爱情。坚信爱情高于一切,也是婚姻的唯一基础。一种超越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和生活考量的“纯爱”是婚姻的理想。这种理想化的想象一直是婚姻观的基础。所以一般的社会思潮多抨击那种对婚姻和财产等相关联的观念,这从五四以来一直到二十世纪末都是主导性的观念。另一方面,传统的人应该适时结婚生子,过家庭生活等观念仍然得到了保留和延续,并和男女平等等观念一样成为社会的支柱 而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婚姻关系也被视为重要的关系受到法律和道德的高度保护。这种保护当时并非基于一种财产的保护,而是一种来自社会和单位等的道德性的管束。由于计划经济环境下的个人对单位集体等的全面依赖,这种束缚还是有效的。

由于中国过去的普遍的贫穷和计划经济时代缺少较多私有财产的状况,中国的恋爱婚姻观念其实和西方中产的注重私有财产和感情的平衡的观念是相当不同的。中国人常常认为西方式的爱情到婚姻完全是超越财产等关系的。其实对于西方对婚姻关系的严密的法律制度对财产的保护缺少了解。往往认为爱情就是不管地位财产的绝对的感情,而婚姻也和财产等全无关系。《简爱》作为一部十九世纪的作品,一直在中国社会中流行,有很多人就是看中了家庭教师和有钱人超出财产的爱。那部书在很多年都被认为是“个性解放”的名著。现在如果从一个中产社会的角度看,却往往会认为是家庭教师成功“逆袭”嫁给有钱人的故事,财产还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当然这种理解完全没有了文学上的意义和价值。五四以来一套激进的感情观是接受了西方自由恋爱的观念。但却没有把西方式的对于私有财产的观念拿来。过去中国人都没有什么说得出的私有财产。民国时代激进青年放弃财产,后来计划经济,个人都是存款几百元就是大户,那时候结婚离婚也没有什么财产观念。

当然这仅仅是理念上的状况,其实在现实中,物质生活的基本的需要的要求或金钱地位等考量也一直是现实社会的基础。计划经济时代,人们财产很少的时代,结婚也远非那么浪漫,也有许许多多的现实的考量,这也是无需争辩的现实。只是财产较少,往往也是由公家安排等而来的待遇,并非私有,不像现在这样的具有最为重要的性质。但就是那私有的一点点也是具有相当意义的。人们的婚姻里的相互算计和计较也是非常多的。现在有些人把那时的婚姻浪漫化,说是没有任何物质和生活方面的考量,其实是并无现实基础的。当时嫁给干部子女或军人或国营大企业工人都是很好的选择。那时大家都没有多少现金,社会地位和户口等都是现实的考量,因为那些里面也有许多切身的利益。当时也有对物质考究的,那物质今天看很可笑,但当时就是不得了的。如所谓三转一响。婚姻关系计划经济时代也不是很简单的。改革开放后张洁等的小说当年就慨叹过这种现实的物质关系对爱情冲击,把这看成中国社会的负面的状况,那时的不少文学作品都反映为了过上相对好一点的生活而被家里压力放弃爱情的状况。那时的解释是物质生活过于贫困才造成的结果。那时觉得西方式的关系是纯爱而在中国则受到很多物质的侵扰等。现在看其实也是相对很天真的。人们当时不了解西方的婚姻其实也是建立在财产关系上的,有关于财产关系的严格的保护的法律制度。因此,就出现了一种一方面把西方式的婚姻浪漫化的倾向,认为那种婚姻基于“纯爱”,另一方面,对于现实的财产等方面的作为婚姻基础的问题缺乏一种深入的了解和观念上的正视。往往被认为是玷污了纯洁感情的“唯利是图”的庸俗的人们所有的。因此中国的婚姻观从理念上的所谓“反庸俗”。

现在的状况是两者都发生了现实的改变。 一方面是传统的必须结婚的观念在年轻一代中逐步弱化,对老辈人的“逼婚”等极度反感,也厌恶人们谈论此类的事情。这些年来认为这些事情完全是个人选择而和社会无关的数量急剧增加。这可以说是一种意识上的明显的变化。另一方面,和这种意识变化相适应的其实是生活方式的变化。现在恋爱到结婚,由于社会的中产化,涉及的关键就是双方的财产的问题。当下的年轻人已经和过去双方都没有财产的情况有极大的不同,无论未来继承的财产,还是现实的房产等都构成了非常重要的方面。家里财产较少的青年可能因为婚姻关系得到巨额财产。而同时可能由于婚姻关系的终结而造成一方的财产损失和另一方的获得等等。这些都是极为现实的状况。最近有一个报道,说一位浙江的青年放弃了杭州的公务员工作,回乡参加建设。为了回乡不惜卖掉岳父母为他买的的房子的事情。就引发争议。人们对于他回乡参加建设都无疑义,还都表示钦佩和赞赏,但对于他卖掉岳父母家为他买的房子,则多有议论,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这一套不动产可能是家里最重要的资产,也是他靠着婚姻关系获得所有权的,现在仅仅为自己的愿望随意处分,就被普遍认为并不适当。这其实也就提出了婚姻远超出爱情的“财产确权”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现实存在的。

因此,财产关系其实是婚姻关系的重要的方面,一旦在这方面发生问题,所造成的损害往往不是过去的相对财产极少时代的结婚离婚所能承受的。前一段出现的关于王宝强和苏享茂等的事件,引起社会的高度的关注,其实就是现实的财产关系对婚姻冲击的现实的状况。这其实是需要很细致周密的法律对财产权利的保护的。这也造成了对原有的婚姻观的冲击。如何在婚姻中保护财产?形成了现实的问题。当然,缺少关键性基本的财产如房产,也在造成了现实的压力,使得一些人进入婚姻困难。人们不愿意结婚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变化,自主选择的意义加大。另一方面其实也包含着对于婚姻关系造成的巨大的财产变化会形成某种“不安全”状况的焦虑。个人的财产和大家庭的财产如何在婚姻关系中得到有效的保护等等,都变成了重要的议题。

中国人要面子,往往这些问题前面不讲明白,只谈恩爱浪漫,但其实心里也都有小九九,但都没有确权。一旦到了动真格的闹开或一方的当事人觉得吃亏,过去的事就都变成撕的一部分。又倾向用道德方式解释,都想诉诸网络舆论。其他媒体对此看法也会跟着网上主流说法跑。这方面西方关于婚前财产和婚后财产划分都有详细协议。尤其财产较多的一方更着急有保障。如美剧《傲骨贤妻》有很多集都是讲结婚的财产协议的。两人谈感情,后面的律师谈财产。离婚时对协议解释也需要各找证据。其实不止演艺名人,就是看法制节目,兄弟姐妹闹翻,也是为了老人留下的一套房划分问题,没明确就天翻地覆。这靠道德劝说或感情浪漫其实都不能有效解决。当年计划经济时,财产很少,也会为一点点钱算计得一塌糊涂。还是需要对契约关系有更明白认识,对浪漫有理性判断。这也是社会的常态,也无需对人性过度浪漫,这些现实也需要有客观的解释。最近有关夫妻一方欠下的债务的司法解释实际上也是涉及这方面的问题。

这就使得婚姻绝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大家庭之间的复杂的关系,也是两个人之间和两个大家庭之间的财产的新的结构的形成。由于房产等对于人的一生最为重要的财产等方面的问题的现实存在,就形成了对原有抽象的浪漫婚姻观的现实的超越。这种变化带来的对婚姻问题的敏感其实是对现实的财产关系的敏感。五四以来的对于婚姻所涉及的财产关系忽视或轻视的价值观在现实的婚姻文化中面临着极为具体的冲击。这种冲击就是来自于一个中等收入者普泛化时代新的社会环境造成的。这是现实的问题所在,也不是仅仅重申原有价值的意义就能化解的。这种新的问题需要新的社会的解决方案,现在这样没问题就是恩爱夫妻,一旦有问题就靠在媒体或自媒体中的“撕”来获得婚姻中的“财产确权”显然并不是理想的方法,其实也会影响到年轻人的婚姻意愿。如何建立一套既考虑感情真爱,又能够有更清晰的“财产确权”的方式的婚姻理念,是社会要正视的,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