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安纳-王芫
安纳-王芫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70,275
  • 关注人气:27,0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不是萧红的黄金时代

(2014-10-11 23:55:15)
标签:

娱乐

黄金时代

萧红

电影

        看完《黄金时代》,最满意的是编导在尊重史实方面所下的功夫。因为我非常热爱萧红,所以不愿意见到别人靠戏说来消费她。

        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就是看不出编导到底是怎么萧红理解一生的。整个电影缺乏核心。想想那些优秀的传记电影,无一不是由一根鲜明的精神线索贯穿全片。《Amadeus》如此,《Becoming Jane》也如此。人物传记片应该表现人物的灵魂,表现人物与命运的抗争。相比之下,《黄金时代》更像流水账。

        有朋友认为:《黄金时代》对史实的尊重影响了观众的欣赏,会令不了解现代文学史的人看得一头雾水。我认为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人物传记电影就应该承担普及的作用,就应该面向不知道那段历史的观众。要让观众看过电影就知道了,而不是让观众先知道了再去看电影。所以这个电影的缺点还是没有写人。

        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把萧红一生的冲突概括为:一个有才华的女子如何与命运抗争走出自己的路。萧红的才华举世无双,但她对自己的才华不自觉,这是她身上的第一大矛盾。她身上的第二大矛盾是既要自由,又离不开男人。

        萧红和萧军的相遇应该是她一生重要的转折点。因为萧军爱她、救她与她的才华密切相关。萧军对她的欣赏与她表哥、汪恩甲对她的喜欢都不同。萧红自此发现原来女子有才也是一个优点。《生死场》的诞生便有向萧军强调自己优点的意味在。

        《生死场》受到鲁迅提携,萧红在文坛崭露头角之后,萧红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她对鲁迅也产生了儿女之情。天天跑到鲁迅家,一坐就是半天,惹得许广平烦她。多年前我好像在哪里看到过,萧红去日本实际上是许广平操作的。不过这件事我记不清了,也找不到证据。

        萧红在日本给萧军写信:(大意)“我现在没有经济压力,生活也舒适,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但这句话只能反着理解。既然生活安定无忧,正是创作的黄金时代,她为什么在日本呆不住呢?为什么不好好写一部作品呢?她自己知道答案,那就是:没有男人。

        离不开男人是萧红的一个大弱点。但我觉得这并不是她一个人的错。那个年代,一个单身女子大约就是无法一个人生活下去吧?即使像萧红这样拥有盖世才华,也根本不能想象自己一个人如何生活。更何况萧红对自己的才华并无与之相称的自信。

        于是便又回到了萧红自身的第一大矛盾。我认为萧红是有白话文以来最好的女作家,没有之一。张爱玲比不上她,其它人就更不用提了。但萧红和张爱玲最大的不同就是萧红对自己的才华不自觉。萧红过于原生态。也许是因为出身和教养不及张爱玲,所以她无法在文学史的大背景下看待自己。萧红对自己没有底气。这是萧红最让人痛心的地方。

        有才华而不自觉,爱自由而离不开男人,所有这一切纠结都在二萧相遇的一刻就已经埋伏好了,以后注定会有一个总爆发。萧军对萧红绝对是再造之恩。设想若是没有萧军来救她,萧红再有才华也无非就是被卖到妓院去。萧红对鲁迅的依恋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萧红是靠鲁迅的肯定来定位自己的。萧军对萧红的背叛,除了通常意义上的不忠之外,可能还有嫉妒萧红才华的因素在。不然,何以当萧红都在为他遮掩,说自己眼睛上的伤是磕到了硬物,萧军却偏要自我暴露说“就是我打的”?还有,为什么其它去山西的文化人都撤回西安了,偏萧军要留下来打游击?我认为萧军要打游击就是在赌气。可惜我没时间查史料,没法证实。不过这并不关键,重要的是萧军一旦离开萧红,萧红就投入了端木的怀抱,因为她离不开男人。

        萧红嫁给端木应该是她人生的大败笔。想想看,要搁现在,一个女作家到了萧红这地步,应该如何经营自己?肯定有更多出路吧?再者说,现如今还有低估自己才华的女作家吗?谁不是(不好意思,包括我在内)创作谈整得比创作还好?我说这话绝不是讽刺女作家们,我是真心觉得我所处的时代比萧红所处的时代好,至少对有才华的女性来说,眼下这个时代出路更多。

        在萧红的时代,对女性来说,铁门只是刚刚裂开一道缝而已。萧红没有赶上好时代。

        可是这个电影却取名《黄金时代》,还在宣传单张上写着“想跟谁结婚,就跟谁结婚”之类的文字,这就是既没读懂萧红的悲剧,又没摸准时代的脉搏。或者说,是试图把应该卖给文艺青年的故事卖给普通青年。普通青年只看励志的和成功的故事。你不能让他们抱着看《作女传》的期待进影院,结果却看到了一出悲剧。

        萧红的故事在文艺青年中应该有市场,前提就是要拍出忆苦思甜的调子,而不是今不如昔的调子。其实萧红的人生是应该能够让女文青们抚今追昔,深深共鸣的。现在的我们,比起在萧红的时代,对自己的才华和身体毕竟有更大的自主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雨点的作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