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黑马
黑马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07,936
  • 关注人气:20,5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燕子衔泥买书记

(2018-04-28 23:31:28)
标签:

文化

杂谈

情感

购书

分类: 散文/诗歌

image 
   
1982-84年在福建师大读研时我的书架书桌床台灯打字机雨伞还有我的水竹 一个难忘的方舟小世界。

       

       
又是一年芳草绿,世界图书日如期而至。但对爱书和淘书上瘾的人们来说,似乎什么样的阅读推广、讲座活动都不如网上书店的打折促销更有吸引力,网店上早早就发了预告,几天内满减活动多多,我见到的最大满减力度是满
199100或满9950,还免邮寄费,另有限时优惠的部分书目,一算有的书真降到白菜价了。虽说“买的不如卖的精”是常理,但毕竟这样的优惠力度一年中也没有几回,不妨在“购物车”里东凑西凑,凑个超过“满”几元钱的数字,自动显示已经减去100元,一通狂欢把一堆不定什么时候才会读的书先收入囊中。午夜下单,一早就有快递员上门来送货了,一看还是从天津武清仓库提的货,这么快就火速送到我手上了,像是求着给我送礼,感觉卖书的似乎是世界上工作最有效率的人了,这大半夜里得有多少人收单、打包、出库、运书,一百多公里连夜到北京?世界太美好了,这次第,突然让我感觉是不是上当受骗了。

就想起这几十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积攒书的历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迷恋小人书,就到街头书摊上一分钱看一本,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如入无人之境,一上午能看好几分钱的,可谓废寝忘食,回家晚了挨骂挨打也是常事,但就是觉得刚才自己进入了别人家和别人的世界里走了一趟,开了眼,很过瘾,值了。再后来就把大人给的零花钱和帮家里卖废品的小钱攒起来进小书店里去买自己喜欢的小人书了,每次奔向书店都像过节一样热切欢乐,多少年下来竟然攒了一小木头箱子,用来跟别人交换着看或交朋友请人家白看,我有这么多财富,自然底气很足,自然显得我家里“文化投资”力度大,心里得瑟不已。那是我的财富。

可上高中后家里说我用不着这些小人书了,就送给了乡下亲戚家的孩子们,虽然舍不得,但一想到是送文化下乡,就忍痛送了。可等我去他们村里时想抚摸我那些宝贝,却一个晴天霹雳打来,他们一本小人书换一个油饼,全换没了!看看那时贫穷的乡下,油饼是他们过年才吃的上的美食,因为有我的小人书,他们就能经常过年了。那一箱书如果保留到现在该是多宝贵的文物啊。记得当时痛哭了好半天,如丧考妣。

 上了大学后家里每月25元生活费给我包干,就感到手头比较宽裕,竟敢进书店买些专业书,特别是各地外文书店后门进去的“内部书店”里的影印外国和港台书刊,价格便宜,很实惠,像《朗曼现代英语大词典》这样的书几块钱就能买到,当时王府井北边小胡同里那个内部书店里总是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如同抢购紧俏商品一般。因为那时中国没有加入国际版权公约,这样的翻印书是不能公开卖的,如果那时就有正式出版的外国书,我们的低工资制度下的收入也根本买不起。所以那个年代只能用影印的办法以“内部交流”的名义出版外国的书,以低价出售。1992年中国加入伯尔尼公约以后,这种内部书店就消失了。我经历了那个非常时期,非常感慨,原来我们是靠这种“盗版书”来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学的。这些来之不易的词典和印刷简陋的英美小说我还保存着呢,在于我那是刻苦求学的光荣历史,我能从字母开始学习英语,用三年多时间的努力考上英语专业的研究生,绝对离不开这些简单印刷的外文书,说是筚路蓝缕一点不过分。

真正开始大量买书是读研究生时,1980年代助学金与大专毕业生的工资一样多,四十五元,让我感到自己成了阔少。现在研究生每月几百元的助学金其购买力绝对比不上我们那四十五元。吃穿和假期回家的车票钱之外,省下的钱竟敢买闲书,包括舒婷和顾城的诗集、叶赛宁诗集等等。0.35元一本的杨绛《春泥集》一直留到现在还时不时会读上一读。每买一本都在扉页上写上名字和日期、购买地点,真像燕子衔泥筑窝一样,那是最没功利心,最为用心而幸福的买书时代,攒下了我第一批真正的“藏书”,而且是买一本读一本,用笔划出很多重点。估计我的助学金有一半都花在福建师大校园书店和福州东街口外文书店里的内部书店了。师大那个小书店感觉像个乡村书铺,但新书并不少,散步时就会进去溜达一下,见到心仪的书就会买,然后回到长安山上的宿舍,或坐在长安山的龙舌兰树丛里,面朝远处滔滔的闽江读书,真是心旷神怡。而去福州市中心买书时会顺便在街头鱼丸店品尝美味的福州鱼丸或米粉、“锅边糊”等地方小吃,也是无比快哉的事。那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因为有这些闲书陪伴而过得十分愉快,有时读闲书的快乐胜过了读学位的专业书,经常恍惚中忘记自己在师大的角色,就想那么悠哉游哉地在闽江里游泳、在校园里散步、买书、读书,毫无目的地“学习”就好。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工作后依旧保持着买闲书的习惯,偶尔还会进东安市场和琉璃厂的旧书摊淘便宜的旧书书,有的经典外国名著一元钱能买一套。而体会到买旧书的快乐则是在澳洲和美国,特别是在诺丁汉和伦敦的二手书店。回国后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书店打折卡,有时是赶上全场满多少会打折,但似乎让利还是有限,书店里的书还是按照定价销售的。进入新世纪后不知从那一天起图书封底的定价成了参考数字了,只是用来与实际售价做对照用,让你感到自己“省”了多少钱,然后似乎一夜之间进入了网络售书时代,坐在家里上网去货比三家甚至无数家,这样的购书体验如同过山车一般,有时一本北京出的书竟然是从云南一个小地方的书店网购而来,千里迢迢快递走好几天送达,花费反倒比北京的网店卖得还便宜。不懂这背后的商业机制,只顾在网上输入书名,选择“价格从低到高”键一点,哗啦出现好几页让你选择,你就横竖对比一番,选最低价格下单即可,一切进行得悄无声息,没有对手,也没有朋友,没人搭理你,你自顾驰骋网络,目光如炬,下手稳健。多数时候连快递员都见不到,只有手机短信告诉你书已经到了快递柜,自己去扫码开箱取书,中间的万水千山,无数只手的操作都看不见,钱也看不见,仅仅是一个数字转了出去而已。

短短的四十多年,书就可以这样买了。(本文大部分发表在深圳晶报深港书评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