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沈东子
沈东子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18,516
  • 关注人气:63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围城里的钟声

(2020-03-04 16:36:16)
标签:

文化

历史

分类: 看女人

          围城里的钟声

                  沈东子

 

 

苏珊·桑塔格去世十几年了,在遥远的萨拉热窝,许多波斯尼亚人至今记得她。中国人对萨拉热窝的熟悉,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那部电影讲述的是二战反法西斯的故事,也是我少年时代最喜欢的电影,而萨拉热窝人之所以记得桑塔格,是因为桑塔格曾在90年代波黑战争时期,参与保卫过萨拉热窝。

话说当年的南斯拉夫解体后,不同的民族各自为政,先后恢复或建立了属于本民族的国家,比如克族的克罗地亚,斯族的斯洛文尼亚,塞族的塞尔维亚,穆族的波黑,阿族的科索沃等等,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是可以理解的事,但在具体划分疆土和民族利益时,会遇到许多难题,甚至发生武装冲突。

塞族作为前南斯拉夫主体,当时反对波黑独立,仗着兵强马壮,用重兵围困波黑首都萨拉热窝,这一困就是三年半,远远超过当年德军围困斯大林格勒。围城的惨烈难于言表,萨拉热窝人不仅个个面黄肌瘦,还要遭受塞族枪手的狙击,《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开头,有一个著名的镜头,德军军官毕肖普站在高地上俯瞰该城,五十年后同样是这处高地,成为塞族狙击手的制高点。

没电,没水,没面包,大量平民死于炮火和饥寒交迫,其中包括《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导演。最有名的牺牲者是一对异族恋人,穆族姑娘阿德米拉和塞族小伙子博斯克,博斯克早年丧父,母亲和哥哥去了塞尔维亚,他在萨拉热窝的唯一牵挂,是高中女同学阿德米拉,由于信仰不同,两人的相恋得不到祝福,他们决定出逃,去安全的地方营造爱巢。

1993518日,两人想趁炮火间隙穿越封锁线,结果过桥时被塞军发现,双双被枪手击中,博斯克当即身亡,阿德米拉挣扎几下爬过去,随后抱住恋人死去,七天七夜无人敢上桥收尸。这一幕全世界都看到了,两人相拥而死的景象被长镜头拍到,照片震撼人心,被称为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作家是最敏感的,孤城的苦难触动了各国作家,许多人前往萨拉热窝去探个究竟,这当中就有《反对释义》的作者苏珊·桑塔格,她这年已经六十出头,是位身患癌症的老太太。前去萨拉热窝的作家不少,尤其是邻近的法国作家,待上两天就走,随后在巴黎作秀,炫耀自己的战争经历,这让桑塔格极为愤怒,她宣称自己将秉承海明威、奥威尔加入国际纵队,对抗军事强人佛朗哥的传统,为萨拉热窝做点什么,与当地人生死与共。

一个作家在围城里能做什么呢?她先想筹建学校受挫,继而募捐了一笔款项给慈善组织,但这些别人也能做,不是她最想做的事。一天她来到萨拉热窝青年剧院,跟一群年轻人说,她希望执导他们出演话剧《等待戈多》。为什么是《等待戈多》,而不是别的剧本?“没人来,没人去,什么都没发生,一切都是死寂。”《等待戈多》里的这句台词,是孤城萨拉热窝的生动写照。

一次彩排时,忽然传来消息,剧团的一个演员出门时被炮弹炸死,桑塔格问还要不要继续彩排,年轻人全都表示继续,惟有继续才证明自己依然活着,在逆境中活着。事实上这不是《等待戈多》第一次在风雨飘摇中出演,1976年南非发生种族骚乱,2005年卡特琳娜飓风横扫新奥尔良,当地都组织演出过这场戏,似乎在迷茫中等待,是全人类的共性。

演出自然很成功,整个演出过程中,剧场里鸦雀无声,但内在的呼应感染了观众,无言的力量更持久。一场演出不会解除围城,演出过后的萨拉热窝,依然在困顿中挣扎。更大的轰动发生在剧场外,桑塔格的行为引起了全世界对萨拉热窝命运的广泛同情。在各方的巨大压力下,北约终于决定出兵,仅三天就迫使塞军退兵解围。

萨拉热窝人终于等来了戈多。戈多是谁?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不同人等待的是不同的戈多,萨拉热窝人心中的戈多,朴实而单纯,是面包和盐。他们已经等了太久太久,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当地人没有忘记桑塔格,如今在萨拉热窝市中心,有一座广场叫桑塔格广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