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少年商学院张华
少年商学院张华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6,166
  • 关注人气:2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圳“总部经济”失落的警示

(2006-04-25 01:50:13)
分类: 财富伤疤

    文/东方愚

 

深圳从2000年开始遭遇一场风云突变。大批企业将总部从深圳迁出,转而投向发展迅速的上海等新崛起城市。谠缙诘挠呕菡策逐渐失去后,深圳总部经济也开始走下坡路。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日前在一次市委、市政府召开的重要会议上明确表示,深圳要做珠三角的CBD。这一定位实际为深圳的“总部经济”划定了“势力范围”。(4月20日,中华工商时报)

 

作为改革的窗口,深圳的经济发展为世人所瞩目,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深圳经济一度低迷,同时由于国家给予深圳的优惠政策不断减缩,许多内外资企业开始将总部迁出深圳。前些时间,业界传言华为、中兴、招行等知名企业将把总部迁出深圳,虽然后来这些企业出面否认,但是依然掩盖不住深圳总部经济目前面临的瓶颈;不光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总部经济”的不稳定性,也已引起了各界关注。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总部经济的特征之一,便是企业高、中、低端功能部分的不断分享,在一个全方位外向型的经济格局中,总部经济必然会向外扩张、找寻新的腹地。问题是,如今我国许多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路,仍然以政策优惠为最大的“诱饵”,恨不得将更多的跨国公司及内在著名企业的总部一口气全部拉过来——这些企业在经意或不经意间落入了盲目追逐“凡勃伦效应”的不良风潮当中。

 

“凡勃伦效应”是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当年注意到的一种现象,即消费者购买高价商品的“炫耀性消费”行为──购买商品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与享受,而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看看我国许多城市近年来招商引资的姿态吧,动辙以“╳╳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为荣,仿佛哪个城市企业总部的数量越多,就越有面子,至于总部经济与城市承载能力与发展规划是否相匹配,,抑或含混晦涩,抑或避而不谈。

 

城市之间这种通过单泛的优惠性措施一味攀比与炫耀的“总部经济”的作法,显然是一叶障目式的狭隘思维。据悉,珠江三角洲一带竟有五个机场,这种重复性建设和基础设施的过度投资,与攀比性的“总部经济”观不无关系。一些城市搞起来“拉客大赛”——你对投资企业的优惠多,我要比你更多,于是地价优惠、税收减免措施接踵而来。事实上,过度优惠其实等于过度歧视,本地企业特别是中小民企的话语权越来越受到排挤,总经经济不是加固了,而是人为性地种下子不稳定的“种子”。

如果要使总部经济真正“红火”起来,就应当首先抛弃非理性的政绩主义观和偏狭的城市经营思维。不能光盯着总部经济强劲的纳税效应、就业拉动效应、产业积聚效应和经济辐射效应带给自己的名利双收,而应当看到蛰伏在总部经济表层下面的隐患与阴霾。事实上,总部经济必须满足系列严格的条件,比如城市充分的外向性,本土企业平均规模应达到一个基本准线等,同时,它也是有边界性的,超过承载能力的盲目引进得不偿失,甚至使地区经济陷入困境。到时候从来只考虑利害权衡并且极富移动性的跨国公司总部可以“远走高飞”,而我们呢?

“总部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淡漠与偏执的经营思路都不可取,只注重眼前的“红火”而牺牲长期利益为代价的攀比陋习更应及早摒弃。笔者认为,一地最主要、最有潜力的经济主体仍是本土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当国外大企业总部纷至沓来选择中国的时候,联想却将总部转迁到了纽约,虽说与其收购IBM的PC业务有关,但不能再承受本土的高税收也是事实。“总部经济”使本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边缘化”的现象应该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了。

    新闻背景:http://business.sohu.com/20060420/n242897990.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