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襄樊咩咩羊
襄樊咩咩羊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847,512
  • 关注人气:12,13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 傩戏

(2013-10-17 14:43:26)
标签:

傩戏

中国戏剧活化石

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生态歌舞

襄樊咩咩羊

分类: 羊の影像志—我的摄影游记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wbr>• <wbr>傩戏
    傩戏(拼音:nuóxì),中国的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傩戏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湖南、湖北的傩堂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四川、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江西、安徽的傩戏则吸收了徽剧和目连戏的养料。傩戏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wbr>• <wbr>傩戏

    而流传于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的傩戏是湖北民间戏剧种类之一,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其行当有生、旦、净、丑四行。剧目分正邪八出其表演形式丰富多彩,表演难度表演功力相当深厚被称做“中国戏剧活化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wbr>• <wbr>傩戏

    傩戏的演出形式很特别。首先,它的表演大多戴面具。早期的傩戏角色,便是靠面具来区分角色行当。面具又称脸子或脸壳子,多为木质,近年亦多丝质,所绘花纹及色彩,各地大同小异。不同角色的面具造型不同,较为直观地表现出角色性格。傩戏的面具来源甚古,可以追溯至远古先民的纹面,是纹面的再度夸张,既增加了自我狞戾与异状变形后的神秘感,对疫鬼增加了威摄力,又给人审美感受,增添了娱人功能。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wbr>• <wbr>傩戏

演出前,当地的村民正在戴上面具打扮起来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wbr>• <wbr>傩戏

这种怪异的装束自然也引来了孩子们好奇的目光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wbr>• <wbr>傩戏

装束打扮完成,来一张定妆照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wbr>• <wbr>傩戏

    早在140多年前,一个叫曹仁山的湖南人,将傩愿戏带到恩施石灰窑。经过百余年的繁衍发展,恩施傩戏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传代方式有严格的排行谱,以排行谱取法名来“论资排辈”。如今已传至第14代。其演出范围已覆盖恩施、鹤峰、宣恩、建始等市县。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wbr>• <wbr>傩戏

全木结构的老民宅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wbr>• <wbr>傩戏

    利川市毛坝乡新河村是远近闻名的民歌村,人人都是歌手,个个都是舞者,全村850余人,年龄最大的歌手已92岁,年龄最小的仅两岁。在这里,民歌的表现几乎达到极致,人们干活喊号子,进山和山歌,下田唱田歌,闲暇哼小调……他们用歌声代替对话,表达感情。无论是生产劳作、闲暇调情,人们会根据场景变换、事物变化,即兴对唱,有问有答,对歌不对人,听声不见影,充满神秘浪漫、风趣诙谐。他们在对唱中音调多变,旋律优美,不得不让人陶醉在这青山绿水之中。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wbr>• <wbr>傩戏

表演起来,村民们个个劲头十足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wbr>• <wbr>傩戏

精彩纷呈的民歌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从新河名目繁多的灯戏和民间少见的傩戏中可见一斑。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wbr>• <wbr>傩戏

    该村流传着一种民间少见的傩戏《打土地》。表演的主要内容有农事活动、祝福贺寿、庆贺新春等,分为打新春土地、寿星土地、财神土地、月河土地等。角色一般分为一生、一旦、一丑。生土地公公戴面具,左手执茶木杖,或手执鹅毛扇,旦宝嵬媳妇男扮女装,手执彩色方巾,丑赖子宝嵬头戴面具、草帽,衣着滑稽。表演时载歌载舞,锣鼓夹着山歌,欢快热烈。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wbr>• <wbr>傩戏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wbr>• <wbr>傩戏

    傩戏音乐比较丰富,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民间歌曲,这是傩戏音乐的基础,包括山歌、小调、叙事歌曲、劳动歌曲等。二是民间歌舞音乐,曲调多属分节歌体的上下句结构,段与段之间用打击乐过渡,歌唱以一唱众和为主。三是民间宗教音乐,多是佛曲和道曲,旋律简单,以口语性和吟诵性为主要特征,说一段故事,唱一段曲子,四是在说唱中加入对唱和帮腔,台上台下应和。五是民间戏曲音乐,随着剧目的丰富,唱腔的戏剧性增强,表现力加大,还吸收融汇了一些兄弟戏曲剧种的声腔音乐,角色唱腔已呈雏形,初步形成了不同的行当唱腔和相对稳定的基本曲调。六是民间特色器乐,常用的乐器是小锣、中锣、钹小钗、鼓、师刀、牛角和其他一些特有的地方性特色乐器。这些乐器在傩戏音乐中的地位重要,有"半台锣鼓半台戏"之说。湘西以及沅水、澧水一带除沅陵傩戏腔用唢呐伴奏句尾之外,其余大多为锣鼓伴奏的清唱,一启从和,气氛热烈,特色浓郁。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wbr>• <wbr>傩戏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wbr>• <wbr>傩戏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wbr>• <wbr>傩戏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wbr>• <wbr>傩戏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wbr>• <wbr>傩戏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wbr>• <wbr>傩戏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wbr>• <wbr>傩戏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wbr>• <wbr>傩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