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贾敬华
贾敬华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24,520
  • 关注人气:19,8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互联网平台扎堆买菜业务又一场资本催生的闹剧

(2019-04-04 19:56:19)
标签:

美团

饿了么

买菜

生鲜电商

分类: 电子商务

  从共享单车,到共享马扎,共享睡眠舱,共享健身房,共享雨伞……大量的创意正在占领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成功者却寥寥无几。

  最近两年,电商的战场已经从线上蔓延到线下。同样,在外卖市场格局已定后,美团和饿了么都在寻找各自的突破点。在打车业务试水失败后,买菜又成为两大外卖巨头角逐的新战略。

互联网平台扎堆买菜业务又一场资本催生的闹剧

  与共享单车和外卖业务相比,买菜看起来同样是刚需,而且频次更高。单纯从理论上来看,买菜确实是流量的一个新入口。从一些菜市场的火爆场面来看,买菜能够给美团或饿了么这样的平台带来更充沛的流量,也可以带来更多的潜在用户。作为一个从农村长大,至今仍在农村和城郊生活,并且经常去光顾菜市场的人,我想说买菜成不了流量入口,更不会成为一桩大生意。

  就商业模式而言,美团买菜、盒马鲜生的“菜市场”和饿了么推出的买菜业务,并没有解决消费者的痛点。相反,互联网平台的买菜业务,把一年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正因于此,笔者才会有买菜业务难以成为一桩大生意的结论。

  与共享单车和外卖业务相比,买菜是一个难以标准化的业务。众所周知,共享单车没有诞生之前,很多人外出都会有公共交通无法覆盖的盲区,这也就是所谓的最后一公里出行痛点。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这种大城市,最后一公里的需求更旺盛。以北京来说,从家里出门坐地铁或公交上班,至少要步行1公里甚至更远,共享单车就可以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难题。

互联网平台扎堆买菜业务又一场资本催生的闹剧

  同样,外卖业务之所以很火爆,也是因为这切中了消费者的痛点。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外卖平台,打通了消费者与饭店的信息鸿沟。借助外卖平台,消费者能够买到美食,而饭店通过外卖平台寻找到了自己的精准客户群。只是,互联网平台的买菜业务很难打破消费者与菜市场的一个鸿沟。

  一直以来,买菜基本上是每天的必修课。一些退休的老人,通常是早晨去菜市场买菜。而那些每天早九晚五去上班的人,只能去一些商场或超市买菜,因为菜市场下午基本上已经处于歇业状态了。显然,美团和饿了么的买菜业务,针对的是早九晚五的上班族。然而,现有的买菜业务,更无法解决这些用户的刚需。

  互联网平台的买菜业务,与外卖业务一样,先通过手机App下单,付款,然后等待配送小哥送菜上门。从下单到收到菜,大概需要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在一些大城市,这个时间有可能是40分钟以上。对于早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通过互联网买菜需要半个小时有点复杂。要知道,现在很多小区周围会分布着多家超市,都可以买到蔬菜和水果,而且无需等待半小时。

互联网平台扎堆买菜业务又一场资本催生的闹剧

  除了等待时间长这个弊端外,互联网平台上出售的蔬菜并不一定有货。无论是美团,还是饿了么,蔬菜的供应商要么是菜贩,要么是一些专业的买菜平台,他们都不具备密密麻麻的仓储,也无法精准的控制库存。相比之下,买菜业务要比共享单车和外卖复杂得多。正因于此,互联网平台的买菜业务,难以与线下超市或菜市场媲美。

  既没有出色的体验,也没有更优质的商品,也没有快速响应的配送,互联网巨头凭什么让消费者通过互联网下单买菜?说白了,互联网平台的买菜业务,把买菜这件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这样怎么成功?

  不可否认,现在很多互联网企业都在寻找新的流量入口,也在尝试推出一些新的业务模式。可是,笔者希望这些新业务推出的时候,能够设身处地的为消费者着想,而不是搞一些噱头式的新项目。就现状来看,买菜业务解决不了消费者的痛点,最终只能以闹剧收场。共享单车的一地鸡毛,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